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这项政策,将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近千亿元

2022年06月17日09:12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上海这项政策,将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近千亿元!还有这些措施值得关注

全力以赴保就业、稳就业。

随着上海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市场主体遭遇的困境怎么解决?经济恢复和重振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怎样克服?3月以来,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直面考验,全力以赴保就业、稳就业。

靠前发力,抓早研究谋划保就业政策措施

市人社部门密切关注并及时跟进研判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跨前一步研究应对举措,于3月27日发布支持抗疫16条举措,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鼓励市区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减免租金、实施创业担保展期还款等措施,着力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已有200余家市区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响应号召,减免租金超3亿元。将企业组织职工开展线上培训的补贴次数由每年1次增加到3次,在封控期间帮助企业“以训稳岗”,目前已有3000余家用人单位组织了线上培训。针对封控期间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的重点企业,迅速建立“一对一”就业服务专员机制,已累计为6000余家单位提供“点对点”就业服务,发布招聘岗位信息近10万个。

高校毕业生就业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5月封控期间正值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期。为帮助广大毕业生尽早就业,市区两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及早介入,配合教育部门和高校,通过线上、云端方式积极开展招聘活动和就业指导。截至目前,共组织各类线上招聘活动350余场,2.4万家次单位参加,发布岗位近33万个,参与的本市高校毕业生15万人次;开展线上就业指导和政策宣讲300余次。

针对长时间封控和停工停产可能导致的劳动争议,4月市人社部门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维护当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工作指引》,并会同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关于处理涉疫情劳动争议纠纷若干问题的解答》,在明确相关法律适用的前提下,强调要统筹劳动者权益维护和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和劳动者广泛开展协商,倡导双方互谅互让、共担责任、共渡难关,以稳劳动关系促进就业稳定。

缓补并举,援企纾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

随着疫情变化,长时间封控对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强烈冲击。5月中旬以来,如何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提振信心,从而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成为本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市场主体的主要困难和诉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以“缓”“补”为主要内容的援企纾困政策。

“缓”,即缓缴社会保险费。针对本市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企业、17个扩围行业所属困难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阶段性缓缴。在医保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市缓缴险种从国家规定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扩大到了医疗(含生育)保险,养老、医疗保险缓缴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且不影响参保职工的社保待遇。经估算,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将为本市各类市场主体阶段性缓解现金流压力近千亿元。

“补”,即两项专项就业补贴政策。针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住宿、会展等困难行业中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实施一次性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为600元/人,每户补贴上限300万元,预计将惠及企业9.2万家,覆盖78.7万劳动者,补贴总额4.5亿元。针对用人单位招录登记失业3个月及以上人员和本市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标准为2000元/人。该项补贴以大数据自动比对为支撑,对用人单位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发放。

同时,为帮助用人单位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本市还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的受益范围,正有序将特种作业人员、消防和应急救援人员、安全保护服务人员等技能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部纳入补贴范围,预计年均有超过10万一线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受益。

加强调度,以各项政策实效切实兜牢就业底线

封控期间,市人社局始终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市人社局班子成员利用对口联系16个区的机制,与各相关区及时联系,动态了解掌握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解封后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6月16日,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永峰主持召开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就业工作调度会,了解前期政策落实落地情况,听取各区建议,分析研判形势,对就业工作进行督导部署。

当前,本市已进入复工复产的新阶段。市人社局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下一步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将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通过强化就业形势的监测分析、加大政策落地的督促协调指导力度、建立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的每月工作调度机制,进一步压实稳就业工作的属地责任,凝聚各方共识、调动各界力量,全力确保缓、补、减政策尽快落地见效,确保一系列工作举措管用好用,尽快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帮助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兜牢就业底线,严防发生区域性、行业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