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地球独生子”在上海开花结实,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2022年05月17日22:37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稳步恢复中。同时,上海植物科研领域也传来喜讯:全球极度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在上海开花结实了。

5月17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辰山植物园获悉,今年5月12日,养护人员在日常监测中发现约30%的普陀鹅耳枥植株已经结实,将持续对果实成熟情况、种子饱满率进行监测。

普陀鹅耳枥为桦木科鹅耳枥属的高大落叶乔木,1930年由植物学家钟观光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岛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命名发表,是中国特有的极度濒危的植物。全球仅存1棵野生植株的普陀鹅耳枥被称作“地球独生子”。

导致普陀鹅耳枥濒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人为原因。由于毁林开垦,岛上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原有植株日益减少。20世纪50年代初,普陀山岛上还有数处发现有该树种分布,而今仅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幸存1株母树,树龄200多年,遗传背景单一,无法完成自然演替。

其次,与普陀鹅耳枥自身授粉结实困难有关。有研究表明:普陀鹅耳枥种子壳厚、坚硬,萌发性差,苗圃出苗率仅2.5%,遭到砍伐后,难以天然更新。

第三,普陀鹅耳枥的雌、雄花相遇仅有9天时间,授粉期十分短暂,花粉萌发率低,且自花授粉通常败育;加之普陀山岛大风频繁,果实未成熟前就被吹落,进一步加大了天然更新的难度。

1987年,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SSC)就将普陀鹅耳枥列为全球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1999年和2021年的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仅存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目前得到重点保护

每颗果实下面均有一枚叶状的苞片,称为果苞

近40年来,研究人员围绕普陀鹅耳枥的传粉生物学、传统繁殖技术等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林学家们通过就地保存、迁地保护、人工辅助授粉、人工播种和扦插等方式,繁育出大量普陀鹅耳枥树苗,使其暂时脱离灭绝危险。

截至2018年底,全国13家单位进行了普陀鹅耳枥的迁地保存,从各地的物候观察和栽培实验来看,普陀鹅耳枥可室外栽植的北界在山西霍州一带,郑州可正常开花结实。

虽然暂时脱离灭绝危险,但由于普陀鹅耳枥种群数量稀少,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后代难以天然更新,仍需要重点保护和关注。

上海辰山植物园专家表示,目前针对普陀鹅耳枥的首要恢复目标是,在充分保证野生母株种源和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栽培手段,尽可能扩大F1代数量,在F1代中注意挑选不同的变异个体,在适宜地区构建种苗资源圃。

同时,通过建设种子库、离体材料库等完善普陀鹅耳枥繁殖材料的备份库。最终目标是既能保证种源数量的稳定性和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又尽可能在适生区域扩大栽植数量,反过来又能补充到种苗资源圃,实现良性循环。

2006年起,上海辰山植物园便开展了普陀鹅耳枥濒危机制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低温冷藏花粉、人工授粉、种子层积春化等手段显著提升了其种子的萌发率,获得了健壮幼苗近200株,栽植于园内适生区域。

经过10多年的精心养护,普陀鹅耳枥实生苗(由种子萌发而长成的苗木)植株于2021年4月首次开花,当年未结实。今年4月再度开花,5月12日,监测发现结实。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人员成功突破普陀鹅耳枥的播种难题,获得大量小苗

专家表示,是否能在植物园正常开花结实是植物迁地保护成功的重要标志。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在寻求与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合作,寻找合适生境让普陀鹅耳枥回归野化。

上海辰山植物园希望在全国各个适生植物园建立普陀鹅耳枥的栽植监测站,收集变异个体繁殖材料及种子,进一步筛选具有遗传变异位点的个体进行保存,为相似类型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拯救、恢复等提供参考。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