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教育现状与展望

华桦
2021年09月29日17:50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历史上上海曾作为亚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中西多种教育流派荟萃,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一度被称为“教育万国博览馆”。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科技学校(格致书院)、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第一所自办的新式小学(正蒙书院)和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以及黄炎培先生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职业学校,均诞生在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率先探索全纳的幼儿保教体系建设,率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评价,积极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全方位探索推进教育改革,整体教育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上海已全面完成“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各项任务,达到全国提出的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要求。上海学生在2009年和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均获得全球第一,产生了上海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在“十三五”时期,上海教育秉承开放交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教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水平进一步显著提升。

一、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十三五”时期,上海始终将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置于立德树人事业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育人效果扎实显著。

作为全国首批五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上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整合各方面育人资源,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体系,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教育结合的全方位德育“三全育人”格局。

在内容供给上着力深化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19年上海15所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创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在高校一校一课开展课程创新与实践,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中小学探索开设“导读”“导学”和主题活动课程。在中小学择优遴选100门“中国系列”课程。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价值观有力量——和中学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制度自信的力量——‘中国自信’系列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活动型选修课”、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红色堡垒”课程等。

在资源供给上,深入推进“开门办思政”,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平台。推动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考察指导现场点,在上海商飞、洋山深水港等单位挂牌建设一批“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让学生实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结合中高考改革,上海将社会实践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动员社会各方提供充足资源保障,建立两千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近八十余万个实践岗位,让实践育人“有地可去、有岗可选”。

在队伍培养上,上海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形成“学段融合+专业分层”的培养培训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围绕共同主题开展集体教研备课,促进相邻学段教师交流互动。继续实施马学科发展支持计划、马学科人才培养登峰计划,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二、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20年,上海发布《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的改革任务。在优质均衡方面,促进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公办学校建设,通过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新优质学校建设等方面,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市民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一)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上海坚持以公办为主、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努力为上海适龄幼儿提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目前,上海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幼儿占比85%。2020年上海共有幼儿园166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026所,占比61.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1.5%,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本市有需求的、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7%以上。

自2006年起,上海市每3年制定一次“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学前教育行动规划(2006-2008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行动规划(2011-2013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行动规划(2015-2017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行动规划(2018-2020年),构建形成了完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家庭托育需求突出等问题,2019年教委牵头开展“新增50个托育点”市政府实事项目。共计完成布点56个,其中托幼一体的托育点有50个,社会办普惠性托育机构6个,新增托额1605个。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的普惠优质,上海教育部门全过程参与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开展全市小区配套幼儿园排查治理,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小区配套幼儿园都按照规定办成了公办幼儿园或者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建立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长效机制,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区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幼儿园等公建配套设施与新建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建设要求,完成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4年,上海一次性通过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成为全国率先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上海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位居国际领先地位。

2015年以来上海市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资源等9个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沪教委发〔2015〕139号),推进学校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五项标准统一。

为了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上海创新学校联动发展机制,激发学校变革内生动力,努力让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2020年顺利完成第一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覆盖郊区76所学校。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建有学区和集团233个,覆盖75%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优质资源跨校流动,让更多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市、区两级新优质学校集群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82所,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组织新优质学校展示交流和培训活动,并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核心探索新优质学校认证体系,形成专业指导下学校自我规划、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良好机制,持续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提升的内在需求,促进更多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师资的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当前上海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相结合,与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相结合,着力把125所强校工程实验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初中”。每一所实验校均配备1名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3名指导专家,每所学校不少于5%的教师入选上海市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 通过加强学校间教师教学研究增值,加强教师柔性流动机制,盘活已有的名师资源,进而推动区域内师资资源和智慧的均衡发展。保障了区域内教师能量的流动,提升了教师专业引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为缩小教师素质引起的校间差异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评价制度上,上海2011年开始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推出十个“绿色评价”指标,分别是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旨在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不仅仅以学业成绩为衡量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以更加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和“绿色指标”来衡量学业质量,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2019年度上海市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上海城乡、校际差异在缩小,学业成绩均衡度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上海初中处于高位均衡发展状态。

(三)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

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独特办学风格的普通高中学校。在价值理念上,切实贯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教育”的理念,追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2010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综合体制改革项目——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项目,并提出普通高中要分类指导;2011年,上海市教委设立“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与评估”项目。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与评估,以项目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逐步向分类教育转型。经过8年多创建,全市共发展了55所特色普通高中项目学校(含9所已被命名的特色普通高中),涵盖8大领域,包括理工类、科技类(含信息、生态教育、创意设计)、艺术类、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类、体育类、商业财经金融类、法治类、综合类(如史学、现代生活、中医药教育等)。如徐汇中学着力于建设基于科创特色的研究型学校,建设了以“生物+交通”工程为主的多个高端实验室以及“2+X”科创课程群,努力把学校办成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曹杨中学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在校园环境规划和特色实验室建设中,秉持即“校园即实验室”的理念等。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是上海普通高中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把特色作为学校整体变革的一个触点,打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困局,实现一般高中育人本原的回归。

三、建立开放、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当前,上海正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上,事业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呈现多元化办学格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9年,上海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0所,其中:职业高中2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0所,技工学校7所,成人中专学校10所。全日制在校生9.6万人。招生总数3.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4万人,职普比为4:6,符合“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2020年,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1057人,在编在岗的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总数、专业教师总数分别为10643人、7901人和4256人,生师比为12.3:1;校均“双师型”教师比例为59.7%,相比上一年度提高1.6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六成。

2020年,上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系统设计规划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上海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中职德育工作委员会举办了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中职德育论坛,出版了“劳模、工匠进校园”工作品牌培育项目成果汇编集,并持续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各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劳模开设讲座等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地。各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劳模开设讲座等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地。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海先后与喀什、果洛、遵义、云南成立了沪喀联盟(2014年)、沪果联盟(2015年)、沪遵联盟(2016年)及沪滇联盟(2018年),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一市四地”职业教育联盟对口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取得良好成效。

过去十年中,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于上海随着产业升级,各行各业都大幅度提升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要求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职的举办是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实现九大产业人才供需对接调研,专业布局结构持续优化。推进“3+3+3”九个产业领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3个科技产业,飞机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3个先进制造业,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学前教育3个民生领域)人才培养供需对接调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地图,加紧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领域专业,推进家政、养老、护理、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民生和现代服务业专业的建设与发展。2020年,上海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向教育部申报37个符合上海“四大品牌”战略的专业,专业布局与上海产业匹配度不断提高。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广泛开展,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目标。2020年,上海持续推进第一、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开展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工作。共有25所院校(含上海开放大学)申报第三批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5种,参与试点的专业193个。上海各高职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推进产教融合试点,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2020年,上海市发改委、教委、经信委和科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的通知》,对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聚焦本市制造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确定32家企业为上海市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上海市金山区职业教育集团、上海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入围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联合订单”“现代学徒制”“工作室”等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海高职继续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20年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已达11所,试点专业数达32个,涉及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商贸财经和文化艺术等专业领域,参与学生1087人,参与企业68家。8所试点学校被确立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订单培养人数724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7%。

此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已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展示的舞台。上海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认真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展示了上海高职学生的风采。2020年,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召开,本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赛举办,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大赛以“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为主题,共设86个比赛项目,其中,世赛选拔项目63个、国赛精选项目23个。上海参赛代表团共计获得9金、10银、7铜及45个优胜奖,而上海高职院校作为上海参赛代表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风采,赛出了水平,最终收获了5金、2银、1铜以及22个优胜奖。

四、加快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上海现有普通高校64所,其中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3所;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33个(含205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28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264个(含195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69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5.2万 人,其中博士生3.2万人、硕士生12.0万人。近年来上海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科建设关键环节,以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驱动一流大学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面对新时代深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新部署,上海正在深入谋划、聚焦重点,以新的起点再出发,加快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4年上海率先启动面向2020年的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以优化省级高等教育治理机制、 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这 “三驾马车”,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层次、类型和分类发展目标进行翔实布局,据此出台面向2020年和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上海高校学科建设、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三大规划”,并从“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和“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纵横两个维度建立分类标准,建立了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转变的高校分类发展制度体系。 上海还以“三大规划”为参照,制订地方条例——《上海高等教育促进条例》,于2018年3月施行,成为全市形成合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立法依据。

于2014年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以“在高原上建高峰”的思路优化学科 布局、凝练发展方向。围绕四类“高峰”学科和两类“高原”学科进行布局,全市已有26所高校105个学科点纳入建设范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高校97%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参加评估,相比于第三轮评估的87.7%参评率有较大幅度提升。上海高校63%的在建学科达到全国前50%的水平,46%的学科达到全国前30%的水平,20%的学科达到全国前10%的水平,11%的学科跻身全国前5%的水平,5.6%的学科位列全国前2%的水平。上海高校共有91个学科入选“A”级别,其中:A+档26个、A档27个、A-档38个。2017年,上海有14所高校的57个学科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与此同时,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2014-2017年,上海高校每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均占全市获奖总数60%左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授权总数50%左右。上海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许多重大原创性突破,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在暗物质探测、集成电路与芯片设计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承建国家海底长期观测、转化医学、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与管理、科研成果产出与孵化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生力军作用。同时,依托高校布局23个新型智库,开展高水平决策咨询,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五、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身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已成为各国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超大城市,上海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创新发展,满足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

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老年教育场所倍增计划,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以及44所系统校、18所区级老年大学、221所街镇级(含工业园区)老年学校;积极推进老年教育居村委学习示范点、养教结合学习点、社会学习点等三类学习点的建设,培育了5589个居村委学习点、531个养教结合学习点和326个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场所下移,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开设的老年大学持续发展。上海市教委还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联合打造了“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合作项目,在全国率先发布为老年人学习特别定制的“老年人学习卡”,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社区”培训课程项目,参与金融培训的老年学员高达10万多人次。

在企业职工教育方面,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13家会员单位积极组织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累计达到6078450人次。目前全市共有61所高校为市民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高等继续教育,19所高校开办自学考试项目;上海开放大学先后与101家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贴近行业企业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上海完成了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计划,既对接上海行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为在岗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课程培训服务;又开展覆盖面广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并不断深化非学历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的转换工作,推进了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

为了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文化,上海正在不断探索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建设“社会学习点”,鼓励更多的公共资源、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将空闲的场地、学习资源等向公众开放,共同参与社区共建市民终身学习空间,为进一步丰富市民的学习内容,创新市民学习方式,搭建更为丰富的市民自主学习平台,上海市教委整合高校、系统、社会取值、以及区县教育局(社区学院)等资源,依托现有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优势公共教育服务资源,于2013年在全市建立了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实践(体验)基地”,截止2017年,共建设八大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设立体验站点110个,体验项目400余项,每年参与体验学习的市民达150多万人次。上海在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个市民在社区的学习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但改善市民身边的学习条件,拓展学习场所。并通过一定的团队组织形式,使市民产生更强的学习归属感,2016年全市各类学习团队总数达29402个,涵盖了文化娱乐、养生保健、体育建设等多个方面,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

六、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2022)》的推出,为上海教育事业展开了一幅美好的上海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

经过多年建设,上海教育信息化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自有光纤教育城域网全面覆盖,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显著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泛提升。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广泛深入普及,教育信息化跨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当前上海教育信息化已初步建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为核心的“一网三中心两平台”(上海教育城域网,上海教育数据中心、上海教育资源中心、上海教育认证中心,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教育综合管理决策平台)基础环境。统一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打造国家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以此促进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

建设“上海微校”、“上海学习网”,向各类学习者提供课程学习、在线阅读、互动交流、特色频道等多种学习功能,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学习通道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学习云服务。上海学习网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活动分享、学友交流、学习地图、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认证等服务,点击量突破2.4亿次,提供在线课程3万门,电子书刊7万多册,有声图书6000余种,注册学习人数达到510万,市民成立网上学习团队8103个。完善“上海中小学数字教材系统”,形成体现“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应用方式。推进“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深入应用,统筹利用全市高中优质、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资源。完善“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学习平台”,形成了一批形式活泼、集教学性、探究性和游戏性于一体的特色网络课程。此外,还开展幼儿园信息化建设项目试点,实施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市14万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已基本完成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成适合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课程群,涵盖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四大方面,课程数量达到200多门。各区通过自助配课、选课的方式,已完成培训人次达到104958人次

七、未来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优质公平、适应个性和多样可选的教育

十三五时期,上海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竞争力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面对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上海必须主动顺应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的全球大趋势,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变革和完善高水平人力资源开放体系,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开发高水平人力资源、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为国家现代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上海致力于建设卓越全球城市,需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与文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依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差距依然突出,尤其是面向高科技服务业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生产性服务型人才,供给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绩效偏低仍是一大短板。要进一步提升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深化改革,整合大学、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等国内外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科学调控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际金融、国际航院、国际贸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跨界、跨领域、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职业教育必须审时度势,“用开放的眼光、国家化的视野,在办学理念、教育标准、课程资源、学生交流、教师培训等领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抓紧做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有效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通过优化院校布局,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高低,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引入国际知名教育品牌,建设若干所兖州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职业院校。

上海市教科院联合《解放日报》共同组织开展了“我心中的上海教育”征文,通过词频分析显示,市民对于未来现代化的人的认知主要集中在“能力”“发展”“素质”“社会责任”“知识文化”“道德”“自主”“全面”等,这反映了市民未来教育育人的一致期盼。未来基础教育应当进一步转变简单依靠分数指标和工具价值导向的评价机制。在升学考试评价中,进一步关注和引导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应对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市民对未来教育的期盼还集中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治理环节,同时也反映出市民群体内部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因此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教学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改进和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迅速提高,需要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的差异,有效回应不同主体的合理诉求,优化市民教育体验和获得感。此外,市民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大多与技术发展有关。尤其是涉及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教师等关键要素,技术影响正在推进深度变革。

人工智能、信息化及新技术组合对教育带来日益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工作世界发生巨变,对人的素质、人才结构以及人的工作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千禧一代和年轻人更多地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主工作和创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制造业主导的生产性经济模式逐步让位于日益强大的服务业主导的消费型经济模式,居民追求幸福人生,对分享优质公平教育及其服务的诉求日益强烈。面对新需求,上海教育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能力以及评价、考试制度和支撑保障教育更好发展的水平。迫切需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加快教育制度、教育形态和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大力推进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务业态创新,聚焦提升全体居民应对未来变化与获得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实现优质公平、多样可选、泛在融通的教育供给,支撑和引导每个居民为未来的学习和21世纪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并实现多彩生活和美好人生。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