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极不寻常”!上海政协会风有何“大不同”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王文娟 邬迪

2021年01月27日11:02  来源:全国党媒
 
原标题:大江东|“极不寻常”!上海政协会风有何“大不同”

大江东图片.jpg

1月26日下午,政协闭幕大会现场。王文娟摄

4:15,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会议举行;4:45,主席会议;4:55,常委会议……短昼加上阴雨,1月26日下午,当800多名政协委员走出上海世博中心时,这座城市已是暮色四合、万家灯火。

翻回前一天,政协会议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1:00,分组会议;2:00,大会发言;4:00,主席会议;4:40,常委会议。

会场之外,上海正在经历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第二次发现本土病例、追踪溯源、隔离防控的紧张过程。

会场之内,上海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究竟在关注什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改变?

闭幕之际,让大江东工作室带大家“一起来找茬”,看看这一次的政协会,有哪些“大不同”。

1月24日,委员们在分组讨论。王文娟摄

会期压缩,“密度”提高,发言精确到秒

提前两天报到,做核酸检测,交健康承诺书和14天体温监测记录表;和证件同时领到的,还有集中住宿的房卡;分批分时进酒店,检测结果出来前,不出房间不串门;进出统一乘车,不能点外卖收快递;严格划分内圈和外圈,互不交集……做足预案,从容不乱,从政协委员到跑会记者,体验了一把“闭环隔离”状态下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与往年肯定不一样,除了吃饭和发言口罩摘下来,其他所有时间都戴着口罩,每位参会人员都测过核酸。”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华委员说。

会议节奏也有新变化。往年,分组讨论常有超时情况,今年,因为防疫需要,会期压缩,每场会议严格控制时间。大江东工作室在几个组别都注意到,委员们发言大都言简意赅,直奔重点,偶尔有人“穿靴戴帽”都被不客气地提醒。“这样不拖沓,给了更多委员发言机会。” 周蓓华感慨。

会期紧、形式简,节奏快、密度高、管理周密,今年政协全会改进会风,明显“大不同”。

1月25日上午,按惯例,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参加政协的七个专题会议。市委书记李强参加“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专题会,东姐竟然没有看到以往会上常见的争抢发言场面。十几位委员一个紧接一个,自报委员号、姓名,立即谈主题、摆问题、提建议。汪胜洋、钟永喜、邵楠、胡宏伟等好几位委员的发言,都精准停在倒计时显示“0:00”,严丝合缝,显然做过精心准备,内容和表述简炼再简炼。杨燕青委员准备了3项建议,为了在规定时间讲完,她的语速快到像连珠炮,稳稳结束在最后一秒,惹来全体委员屏息倾听后的一次集体爆笑。

从“面对面”变成“屏对屏”,数字化转型这样发生

1月21日,政协委员们已集中,两会尚未启幕,正赶上上海本土病例再现;以后几天,确诊病例消息每天传来。开会间歇,委员们偶尔也会谈论疫情,医疗卫生界别委员更成了记者追问的热门对象。多数时候,大家仍按部就班,专注于长期关注调研的民生问题,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城市发展目标的探讨。

“我们非常有信心,上海能够控制住疫情传播。”胡翊群委员接受采访时直言:“不应该只想到眼前应对,重新规划完善综合性的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才是重点。”

从容笃定,缘于准备充分、组织周密。

“辛苦大家利用中午时间看提案。因为集中住宿,这次我们就能利用晚上安排开会了!”上海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鸣在1月22日第一次集中提案审查会时说。

今年的政协会,连吃饭也与以往不同。每间政协分组讨论教室门口,都贴了一张表格,标明委员们的早、中、晚三餐,都被分为三个餐厅两个时间段,根据组别错峰就餐,每组就餐人数都有详细记录,最多的一组为211人。

1月23日,一场特殊的“面对面”咨询,在“云端”进行。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会同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部门,组织市大数据中心等搭建应询平台,44家单位、672位业务部门负责人,在227条线路上为1600余名代表委员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现场咨询是上海每年“两会”热点活动,往年都是各应询单位在会议现场摆摊设点,今年改在线上。代表委员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一网通办”总门户的“建议提案办理”专页,在咨询时段内轻点屏幕,就可与应询单位实时交流。从中午到傍晚的两个时段里,各应询单位共接受646位代表委员的在线咨询,处理咨询事项482件。关注度较高的,要数老旧住宅加装电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交通路网规划、人才落户政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等问题,沟通效果良好。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周武忠委员向文旅局咨询了有关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申报和即将举行的崇明花博会上海对外地游客提供配套服务等问题。“很便捷!这是防疫催生的新举措,也是化危为机,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治理建设的有益探索,是思维模式、工作方法的革新”。他希望这样的在线咨询保持下去,普及开来,成为便民服务措施。

提案审查现场。王文娟摄

他们最关注,不只有当下疫情,更有“十四五”“2035”

截止1月24日下午,本次政协大会共收到提案912件。其中,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794件,占总数87.06%;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和政协专门委员会(指导组)提案118件,占总数12.94%。按提案关注的领域类别分,最多的是有关社会建设的提案,有406件,占总数44.52%;其次是有关经济建设的,329件,占36.07%;其余,是有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委员们更多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如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五大新城”、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两张网”建设等,是政协提案中比例最高的内容。

除了关注点随着时代变化,今年的集体提案、联名提案也较多,调研很务实,意见建议凸显时效性和前瞻性。

“本届政协委员经过两年参政议政实践,互相之间也更熟悉、合作更默契,很多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讨论,质量很高。”黄鸣委员说。

“为做这个提案,我们拉了一个微信群,线上收集意见,梳理资料,线下一起实地调研,在群里不停沟通协商,做到中间发现研究方向发生了偏离,再拉回来。前后七易其稿,用了整整180天。”一份有关上海新基建发展和未来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提案,是由15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说起提案酝酿、调研和写作过程,王俊委员说,“吵架”是经常的。

“每一稿出来时,就是一次火花碰撞的高点。大家会互相提出一些修改建议,”这份提案的另一位参与者宋钰勤委员也说,一次次“吵架”打磨,提出的建议更有力,更有现实针对性。

1月25日下午,政协大会发言。 王文娟摄

在政协工作报告中,透露出的新变化还有更多——

2020年,上海市政协首次形成以政协党组工作要点为统领,以协商计划、民主监督计划、议政调研计划和学习计划为配套的“1+4”工作布局,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成立12个学习小组;在全国率先制定加强和改进凝聚共识工作办法,推动凝聚共识职能落实落地;1300多名政协委员坚守抗疫一线,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政协委员捐款逾5亿元;围绕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抢抓新业态发展新机遇、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等工作建言资政,提交相关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6700余篇。

(责编:严远、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