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川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其实,距离迪士尼不远的川沙,还有着一批大有来头的“隔壁邻舍”↓
名人辈出的内史第
4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
立有“御倭功赐”牌坊的中市街
培养出浦东早期党组织创始人林钧的观澜小学……
6月13日是“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也是为期一个月的“多彩文博 云耀浦东”2020年浦东新区文博宣传月的落幕之日。继“行读”惠南、祝桥、陆家嘴之后,活动最后一站“行读川沙”,就在周末启程。川沙这座有故事的古城,已被打造为一间开放的“四史”学习教育课堂。
当天上午,热浪“激活”了川沙的大街小巷,车铃声、叫卖声络绎不绝,升腾起撩人的烟火气。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行走着一支追古溯今的“行读”队伍。延续文博宣传月“人在浦东走·云上新区游”的形式,线上直播的镜头首先对准了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忠,他在川沙新镇文化服务中心呈现了“古镇回眸”川沙记忆收藏展,这里有近300件书、报、刊、地图、契约、照片、证章等历史原件。对于川沙过去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他了如指掌:“全国都知道川沙诞生了《养猪阿奶》,也诞生了‘赤脚医生’!”
“行读”的“接力棒”,随后被送到了原观澜小学副校长、浦东文博讲师团讲师周一之手上。“川沙出名的是‘三刀一针’,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把泥刀走天下’。”从川沙新镇文化服务中心出发,周一之一路东行,向北折进北市街,进入路口处的川沙营造馆。
面对馆内的雕栏画栋、木锯木刨,周一之如数家珍:过去的川沙县域,几乎囊括了整个浦东东北部。但就在这片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地上,以杨斯盛为代表的川沙人,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为建筑业的“浦东帮”,参与营造了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半数建筑;也正是因为浦东人,成就了上海今日的都市建筑文化风貌。
不长的中市街,却蕴含了不一般的历史文脉。川沙营造馆的隔壁,是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再过去一点,即是“行读”的下一个目的地——川沙戏曲艺术中心。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最早被叫做本地滩簧……”周一之走进了这座古色古香的江南院落。院子里有仿古戏台,并运用多元手法,展示沪剧在川沙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程,藏品包括川沙沪剧团当年的演出剧照、剧本手稿、服装道具等。
离开车水马龙的北市街,行读队伍踏上粉墙黛瓦、方砖铺地的中市街。中市街上有一个巨大牌坊,一面写着“御倭功赐”四个大字,背后则写着“彪炳千秋”,纪念的是川沙人民抵御倭寇的悲壮历史。
不远处的护城河畔,就有建于1557年,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迄今尚存的川沙古城墙遗迹。
而在与中市街交叉而过的南市街上,周一之提及古街新貌,不时地喜上眉梢,突然之间又停下脚步,指着一处说:“从前听老人口述:‘宋庆龄、宋美龄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
“我小的时候,这里叫沈家大院。院子里的第一进东侧,就是我小学老师住的地方。” 周一之还向大家分享了观澜小学“毕业生”林钧的革命往事。随后,他们来到马路另一侧,周一之指着一个雕花仪门上的门楣说道:“这里便是‘行读川沙’的终点内史第。”
在周一之看来,内史第不仅是他深情缅怀的恩师故居,更是令每一个川沙人由衷自豪的名人聚居地: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宋庆龄,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创作中国第一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的音乐家黄自、著名学者胡适、会计学家黄祖方等近现代名人,都曾生活于此。他感慨道:“黄炎培曾说过:浦东文化的根在川沙,川沙文化的根在内史第!
“看浦东,我们不能只看陆家嘴,感受现代化的浦东。我们也要看川沙,了解这里的历史名人、革命先贤,是怎么让浦东成为今天的浦东。”一开播就是两个小时,同行者、直播团队早已汗流浃背,周一行依然神采奕奕,向旁人分享说不尽的川沙故事,全然不顾自己已是80岁高龄。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周一之,退休后加入了浦东文博讲师团,义务宣讲了七八百场,原因就在于他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希望发扬好家乡的历史文脉,并表示“教材”就在身边,“四史”并不遥远:“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