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后1%”,放弃,还是再试试,考验着干部的初心与使命,勇气和担当。
对住在各类“拎马桶”老旧住宅里的居民来说,随着年纪增长,对卫生设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老人倾诉:“现在年龄大了,蹲痰盂时间长了,站也站不起来。”
消灭“拎马桶”,旧区改造是主渠道。近年来,上海每年推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总面积都创历史新高,去年完成55.3万平方米,一举消灭2.9万个手拎马桶。随着旧改力度进一步加大,这部分居民将自然告别“拎马桶”。
对非旧改地块,市委、市政府也没有忘记,去年已启动无卫生设施改造1.1万户,今年更是发起最后冲刺。
然而,一项工作越是到收尾阶段,难度就越大。易改好改的都改了,总有极少数的居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改造。面对这“最后的1%”,街道和居委的干部没有说“不行”,而是选择再试试。他们能成功吗?
邻里情让出“1平方米”
那些另辟蹊径实现愿望的案例,大多是靠邻里情。
居民家里匀不出1平方米装马桶,有没有其他办法?从记者的调查看,那些另辟蹊径实现愿望的案例,大多是靠邻里情。
静安区虬江路上的复元坊中,既有高层和多层住宅,也有一小片里弄住宅,居民仍在“拎马桶”。咫尺之遥的生活差异如此之大,让“拎马桶”的居民更渴望改善居住条件。
虬江路1497号住着5户居民,房屋产权方静安北方企业集团和施工方上海利宸公司上门勘测发现,有2户是“过街楼”,横跨弄堂之上。由于是水泥地板,都有条件加装卫生设施。可另外3户面积狭小,加之木质地板老化,安装马桶的难度很大。
在多次走访中,利宸公司工作人员陈良注意到,由于历史原因,该楼的公用灶披间长期不用,一直堆放杂物。施工方由此建议,对灶披间进行改造,为楼内3户人家增设独用卫生设施。
对这个方案,前两户居民认为“不公平”,凭啥邻居可以占用公用面积?利宸公司和居委干部耐心劝说:在自己家装马桶看似吃亏了,但能享受到足不出户就如厕的便利。更何况,将楼下灶披间修整好,改善了环境,不容易滋生蚊虫,大家都有获得感。最终,前两户居民同意了方案。经过施工,原先的灶披间脱胎换骨,3个同等大小的崭新卫生间并排设置,大大超出居民期望。
中山北路188弄45号“消灭”手拎马桶,靠的也是邻里礼让。该住宅共有3户居民,其中一户居民住房不到4平方米,室内只能放下一张床。宝山路街道、居委干部上门10多次,终于说动了2户邻居,同意在公用灶披间中让出1平方米空间,为这户居民装马桶。
还有一些区结合里弄房屋全项目修缮工程,精心规划公用空间厨卫整体设施改造,耐心说服楼内所有居民同意,批量解决了居民的如厕难问题。
虹口区桃源里、晋阳里小区都是建于上世纪初的旧式里弄,外面看是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可一门之隔,内部居住空间逼仄狭小,也没有卫生设施。房屋产权方虹房集团与街道、居委干部一起想办法、做工作,积极为具备条件的家庭装马桶,不具条件的则通过改造公用灶披间,增加卫生设施。
记者来到晋阳里改造好的公用灶披间,这里四面铺着整洁的墙砖、更换了灶台灶具,早已看不出昔日模样。尤其受居民欢迎的是,灶披间内并排放置了两三个迷你卫生间。依靠这些办法,2个小区共为496户居民解决厨卫设施缺失问题,近70%居民因此获益。
家门外寻找“1平方米”
家门外的“1平方米”,需要属地政府和各方倾力相助。
总有一些居民,不论家中还是楼里,都难以找到适合装抽水马桶的“1平方米”。为了帮助这部分居民,基层干部想到了“家门外”。而家门外的“1平方米”,需要属地政府和各方倾力相助。
愚园路433弄,静安区寸土寸金的地段,有一栋“奇怪”的房子——里面门挨门密布着39个卫生间,它们的“主人”是弄堂内12-44号的居民。过去,他们只能在弄堂的公厕排队如厕。
为了装马桶,静安寺街道、愚谷邨居委会动了很多脑筋:最初提出改造公共厕所,提升公厕服务品质,但居民们觉得“治标不治本”。街道和居委反复琢磨,推出了第二套方案,将公厕所在房屋清空,建造17个卫生间,2-3户居民合用一个。尽管这套方案有了很大提升,但居民还是渴望拥有独用卫生间。可是,公共厕所的空间再精打细算,也匀不出三十几个“1平方米”。考虑到居民的房屋性质是市教委的系统公房,街道和居委会一次次和市教委沟通,得到了市教委的理解和支持,于是第三套方案应运而生——市教委将公厕旁一处物业腾出来,再由街道和居委会请施工队拆除公厕,并精心建造了39个0.9米×1.2米的独用卫生间,配备独立水表、电表,真正做到了一户一用。居民通过摇号选择卫生间,从此不再为上厕所发愁。
加装马桶难,最后这1%可谓难上加难。不少街道、居委绞尽脑汁想办法、四处奔波找资源:居委无力解决,就寻求街道帮助,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破解看似无解的难题。为了不让一户居民落下,一些街道不惜拿出临街房屋、物业门卫室等。
去年底,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华丰居委会最后两户没装上马桶的居民收到了“新年礼包”:一间卫生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子翔说,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户居民无法在家装马桶,而小区附近公共厕所每天22时至次日5时关闭。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最终将一处街道用房腾出空间,改成卫生间,12月初完工,钥匙也配发给居民。
记者在中华新路沪太路口看到,一排当街门面房中,第一间里“大门套小门”,隔出1个小单间,新装了抽水马桶;单间外是街道的网格管理工作站。“街道盘了又盘,最终找到这处门面房,离居民家近,也有改造的基础。”街道房管办事处主任王中佳说。
一户居民都不能落下
无法安装抽水马桶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基层干部们为百姓着想的初心却很一致:尽量不让一户居民错过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从记者调查看,无法安装抽水马桶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基层干部们为百姓着想的初心却很一致:尽量不让一户居民错过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江宁路街道为居民加装了590个“1平方米马桶”,对最后剩下的几户居民,街道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周鹏飞想了很多办法。他试过电马桶,琢磨过不用水的高科技马桶,最后想到了移动厕所。“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这一试,真试出了成果。
在海防路413号,记者沿着几近垂直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晒台,2台移动厕所并排摆放,供楼内4户居民使用。墙边整齐排布4条新电线,居民们说,每家都在厕所里装了一盏灯,电费自付,水费均摊。第3台移动厕所安置在武定路537弄垃圾箱房旁,供弄堂里一户居民使用,这里原先堆放着杂物。
从全市看,还有部分私房居民在拎马桶。照理说,这类房屋产权归属私人,要不要装、能不能装抽水马桶,都由居民自己决定。但一些区选择了主动跨前一步,向这部分居民送去温暖。
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的铁路新村毛家弄内,多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的私房,不少居民活到老也没用过抽水马桶。数月前,街道请来的施工队为部分私房居民装了马桶,可也遇到了瓶颈:毛家弄77号-80号不仅房屋狭小、建设标准低,楼上楼下还是不同人家。街道房管办事处、居委干部与居民反复协商,大家同意在居民搭建的灶间里装马桶。
记者在现场看到,灶间内隔出一小块区域,装上了抽水马桶和水斗。施工队还对部分灶间进行了加固,并在挖路面排管时将高低不平的弄堂小路修理齐整。
这些喜人变化,让毛家弄的居民们喜笑颜开。侯桃根说;“我活了70多岁,从没想过能在家里用上抽水马桶,实在开心。”邻居陆彩娣老人,连说:“享福了,享福了,阿拉1000个满意。”
改善居住条件没有终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通过持续创新、不懈推进,有望不断抬高民生保障的底线。
从全市看,各区在加大旧改推进力度的同时,对非旧改地块无卫生设施的改造也持续加快。去年,静安区消灭全区最后2029个手拎马桶,黄浦区全年启动实施1968户改造,浦东、宝山、松江等区启动改造数也都超过1000户。
从改造方式看,除加装“1平方米马桶”外,还有多种探索。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区都在创新探索改造的新模式,主要有这几类: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改”一点,加快里弄房屋厨卫改造;结合保留保护“修”一点,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进行内部结构、布局调整或部分复建,实现厨卫成套独用;结合旧改征收“拆”一点,即采取零星动迁征收方式彻底解决“拎马桶”;结合市政公建项目“带”一点,带拆部分无卫生设施老旧住房;结合协议置换“搬”一点,对老旧住房因地制宜开展置换安置;结合功能开发“抽”一点等等,通过“抽户”置换安置部分居民,降低居住密度以增设厨卫设施;结合居民共同参与“腾”一点,通过转让长期使用权、经营权的方式对房屋进行活化利用……眼下,这几种方式都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整体改造、置换安置、“抽户”置换等方式的实施成本较高,周期也较长。相对而言,加装“1平方米马桶”的成本相对可控,也能在较短时间内铺开推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加装抽水马桶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但鉴于老房居住环境总体较差,居民还有更高期许,仍然盼望着政府能更彻底地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少干部也提出,加装“1平方米马桶”只是提升居民居住条件的一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通过持续创新、不懈推进,有望不断抬高民生保障的底线。
百姓的期盼,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市房管局负责人说,上海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推进旧改,下阶段将自我加压,进一步调高工作目标。不仅如此,上海还将围绕存量住房改造提升,进一步深化制度供给,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老旧小区的品质,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记者手记】答好民生考题
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海消灭“拎马桶”进入了决战决胜阶段。“最后1%”,考验着干部的初心与使命,勇气和担当。
记者看到,各区基层干部身上,都有可敬可佩的故事。为了测试各类马桶的使用效果,江宁路街道干部周鹏飞自掏腰包买了电马桶和移动厕所——如果能派上用场,为居民安装后再走流程报销,否则就当自费试错……最终,这些新装备都发挥了作用。
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面对百姓的期盼,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唯有带着“不让一户居民落下”的初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不解决问题不放弃”的恒心,真正把“心”用到、把“脑”用活、把“力”用足,才能答好民生考题,展现新时代上海干部的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