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界浜,田间花海”!来,一起走进这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2020年06月10日16:26  
 

一条河浜纵贯南北,以浜为界分成东西两部,故此浜称为界浜港,村庄得名界浜。这就是位于周浦镇东北角的界浜村。

有着悠久历史的界浜村,近年来获得了不少荣誉:2017年成功创建区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2018年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获“2018中国最美村镇?治理有效奖”;2019年获评“市民修身行动”市级示范点。

最近,它又有了一个新头衔——全国生态文化村。近日,界浜村和张江镇环东中心村一起入选2019年新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环东中心村的介绍戳浦东这个村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一起去逛逛吧)

生态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优美的村容村貌。一场村容整治攻坚战,结合“五违四必”整治工作开展,推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引导村民自觉净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村容。

如今的界浜村,违建不见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出现了百余个小果园、小菜园和“口袋公园”。洁净的小径、错落的民居,配上满地绿树红花,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不仅让村民安居乐业,也吸引了游客流连忘返。

界浜村是典型的江南乡村,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村民的宜居生活与水质挂勾。村域内的111条中小河道,接受了绿色河道保卫战的洗礼后,变得水清岸绿。为了护好这些清清小河,村里还专门成立了“草根河长”志愿者队伍,村民骨干们主动参与河道巡查、河水治理等活动中。

村里的景观和文化,构成“乡愁”。近年来,界浜村不断挖掘文史资料,制作集村史、村情、村贤、村景于一体的宣传册,帮助村民搞清楚界浜的“前世今生”。

界浜村有一座建于1778年的古桥,名为“德润桥”。这座列入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名单的石桥,不但仍然发挥着作用,连桥桩上的楹联也依然清晰可见。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界浜村加固了栏杆和河堤,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德”文化润泽村民。

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舞蹈队、太极拳队、时装秀队、瑜伽队……基于村民不同爱好开展的文化活动,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天天有、不断线。村里还设置了非遗传承室、宣卷广场,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宣卷传承人张福良开班教学,每季度组织“福良送戏”,让村民感受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

生态美、文化润,界浜还追求着村民富。“桃源界浜,田间花海”,是界浜在产业兴旺方面的两大目标。

界浜村有近千亩桃林,占耕地面积的53%,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已规模化种植水蜜桃。界浜村种植的“湖景蜜露”水蜜桃,曾获2012年上海市优质水蜜桃金奖。在区镇两级支持下,界浜村采用“合作社+媒体+农户”的模式,成功增销水蜜桃5000箱,切实帮助村民增收。如今,水蜜桃已经成为界浜深化“一村一品”建设的特色。

周浦花海,是另一个特色。占地约550亩的周浦花海,把现代农业花卉种植、生态绿地、旅游休闲有机结合,已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界浜村确定了一个关键词——“生态”,环境、文化、产业,无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一个古韵与新姿相生、生态与产业共融,以文化、休闲、旅游、特色农业为主题的新农村,已经呈现在众人眼前。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