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南,你想到的是什么?
白居易想到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荀鹤想到的是“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柳永想到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晏几道想到的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江南的美好,千百年来,诗词歌赋咏叹不尽。
眼下有个机会,能让你一睹江南的古风古韵,就问你想不想去!上海博物馆精心筹备、策划推出的年度大展“春风千里 诗画江南——江南文化艺术展”于5月26日正式对观众开放。
在遴选上海博物馆海量馆藏的基础上,展览借展国内15家文博单位,共计展出文物197件组,涵盖骨角器、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诸多门类。浩瀚珍藏、淋漓展现,以至于有参观者惊呼:这里有你关于江南的所有想象!
江南的景、江南的物,还是江南的人、江南的诗,江南这片土地拥有令整个民族魂牵梦萦的独特魅力。春风千里,诗画江南,这个展览不容错过——
主题先行,从文物出发讲述江南故事
一进展厅大门,“C位”便是鼎鼎大名的《康熙南巡图卷粉本》第七卷。这是王翚、杨晋等人创作的宫廷绘画作品,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为题材,这一卷表现的是江南无锡至苏州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铺、舟桥、良田等,城内市井繁华,众多的河道、桥梁也体现了江南城市的特色。
康熙南巡图粉本。 沈诗洋摄
“江南文化艺术展是典型的主题性展览,突破时间脉络,突破单一门类,侧重文物阐释,讲好江南故事。力求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可以感受历史之重,体会江南文化的深层特征。”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展览分为五大板块,讲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诚守真与海纳百川的江南。
如此宏大的展览,有哪些珍贵展品呢?大江东工作室带你先睹为快。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卷》,从辽宁省博物馆借展而来,称得上是辽博镇馆之宝级别。该作品的创作前后历时24年,全长十二米多,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非常可贵地为后人记录下了阊门商业繁茂的景象。后人做了一个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完整表现了古城苏州的市井风貌。
姑苏繁华图卷。 上海博物馆供图
清朝顾绣的《三酸图》,又称《尝醋翁》,画的是苏东坡、佛印和尚与黄庭坚三人围着一大醋缸,品尝桃花醋。每人尝了一点醋,但三人表情迥异,后来被引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文化代表,映射出三种文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妙趣所在。
明朝文徵明的《江南春词意图》卷,算得上明代吴中文人诗、书、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而文徵明创作这一作品时已78岁。文徵明,明代四大家之一,是书画全才,因其为苏州人,故而被称为吴门画派之巨擘,在诗文书画上均有极高造诣。
当然,以上仅是宝山之一角。展品中,还有王羲之的《秋月贴》、唐代虞世南的《大运帖页》、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五代十国·吴越钱镠银简、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元代倪瓒的《汀树遥岑图轴》、唐代巩县窑三彩抱柱狮子、北宋越窑青釉摩竭形器……
“这次江南文化艺术展筹备近两年,共展出文物近两百件组,许多展品无论出于艺术考量还是文化考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谷娴子介绍,虽受疫情影响,展览较原定计划略有延迟,但展览质量没有丝毫缩水,呈现出的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展览。
要想看得过瘾,百闻不如一见,还需到现场一饱眼福。敲黑板了!展览时间是5月26日至8月23日。疫情期间,观展需预约哦!
江南文化,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江南文化,为何独具魅力?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丽梦,‘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以‘温柔富贵之乡’,成为家国情怀的文化坐标。”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厉震林分析。
厉震林认为,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风月无边的文化意象;江南文化,属于但又不局限于江南,而是扩展到全中国的;江南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中原文化在南迁中也水乳交融地汇入其中。通过江南文化,可以连通古典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连通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与乡村的文明。
几乎可以说,江南文化是中国梦里最优雅、委婉、诗情的那一片。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 上海博物馆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江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晓明教授亦有同感,他认为,江南文化是古今贯通而面向未来的概念,也是不断重新发现的文化,是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华夏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结晶体,是华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
也因此,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在上海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背景下,上海博物馆积极响应,努力发掘馆藏文物优势,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战略,举办了此次关于江南文化的主题展览。
据介绍,江南文化艺术展自2018年6月开始立项筹备,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利用馆藏文物作为主要展品策划的综合性、主题性展览,首次成立展览筹委会,集结全馆学术部门通力合作,聘请多位馆外专家进行学术论证,并得到2019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资助。
王羲之的《秋月贴》。 上海博物馆供图
不难理解,精心筹备、精心呈现的展览背后,正是今天的江南文化人在孜孜以求,力图用文物来讲述千百年来的江南故事,用文物呈现千百年来的江南图景,用心提炼江南的基调、性情、风尚乃至气度,以厘清长三角的文化性格,眺望新时代下江南更多的新发展。
正如厉震林所言,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已位列国际阵营。“此时,将江南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资源的高度,这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胡晓明也认为,“说到底,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中国根。长三角作为一个经济行政概念,它的文化根脉正是江南文化。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与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纽带,而且会不断加强加深加厚。长三角是互补的,既有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最有活力的经济外贸与科技与人才集聚之区,又有最具有开放性与国际性的城市,可以说是强强结合。有了顶层设计的长三角一体化,就是有了身体;有了江南文化的自觉,就是有了灵魂。”
依托展览,上海博物馆还将展开更多行动来深入挖掘江南文化。
5月25日晚,与展览同步推出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第一期开讲,这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集中展示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