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到底有何魅力?这几位艺术家是这样说的……

2020年05月19日12:05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5月19日电 (记者 曹玲娟)上周,东艺即将举办5·20“浪奔浪涌·艺路向东”公益演出的消息一经发布,仿似一阵暖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被封印数月的演出行业重新吹响了集结号。等待了121天,剧院终于要回来了!

 其实,一直数算着日子的不只是剧院的从业者,还有那些早已将剧院纳入生活方式的观众们。东艺官微后台有这样一则留言:133天没进剧场了,已经想念剧场想念到把手机铃声都换成开场提示音了。

 生活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兴盛的当代社会,轻触屏幕,各种表演资源俯拾皆是。然而,很多人对剧院、对现场表演依然痴迷和神往。剧场到底有何魅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拜访了几位艺术家,请他们一起聊聊这段“云”上生活,聊聊对线上与线下演出的看法。

黄英

 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东方夜莺”的黄英将阔别舞台这几个月当做了一次特殊的旅程,完整的时间让她能够静下心来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和歌唱生涯。她透露自己练习了一套中国艺术歌曲,为将来的音乐会和唱片录制做准备。

 昆曲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张军今年本应出现在第十三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舞台上。疫情期间,他也没闲着,通过网络直播,跟观众以别样的形式一直在一起。两个月42场直播,其中两次100万人次的大型直播也让他记忆深刻。他说作为艺术家,越是这样的时刻越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持状态。

 在网上“冲浪”了几个月,几位艺术家各自聊起了他们的体会。

 “我们早就开学啦,期中考试都结束了!” 线上开教研会、线上面试研究生,线上授课……作为上音声歌系的专家教授,黄英专门购置了网课老师必备的硬件设备,只为了给学生呈现更好的网络课堂。几个月下来,黄英感慨科技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更加凸显了面对面沟通不可或缺性。同时,这样的形式也带来许多思考,也许未来艺术可以在多元空间发展,人们可以线上线下立体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力量之声

“新鲜!”这是中国流行美声组合力量之声成员之一余笛谈到线上开音乐会的第一感受,可以随时随地和大家见面,似乎只要有网络和一定的设备,空间和地域甚至时间都不再受限,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让人们过了一把随时随地放歌高唱的瘾,也无需担心没有观众,因为本来就“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手机而已!”

 问起线上演出和现场演出有什么不同感受,大家异口同声回答道“那可太不相同了!”提到重回舞台,四位艺术家不约而同会心一笑,自然流露、喜上眉梢的神态已经说明了一切。

 黄英一直坚称自己是一名表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要站在舞台上才是真正的“活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观众的掌声,音乐厅的氛围,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才是王道,是人们乐此不疲追求的真谛。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舞台。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音乐厅里洋溢着震撼人心的醉人气息,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融为一体,观众在她的歌声中陶醉,她也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成就自己。她说一名歌唱家只有脚踏实地站上舞台,享受音乐,享受舞台,享受掌声,那一刻才让一切有意义。

 戏剧有很多种存在形式,张军说剧场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戏剧艺术的生命力之一。光有空间,没有观众,这样的一部剧是不完整的。剧场演出的美妙在于演员和观众一起在这个空间里形成一个圆圈,演员在台上能感受到这一轮轮互动的圆圈像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层层涌动,令人兴奋且着迷。剧场的魔力就在于观众不仅仅是来赏戏的,他们自己也置身于其中,成为戏剧的一份子。特别当阔别剧场几个月,愈发让他觉得在现场演出的一切经历都非常值得珍惜。

 海上雅乐自成立后在东方艺术中心驻演已经第十一年了。对于舞台,海上雅乐的创始人王珑用身临其境来形容现场演出的感受。她说,在这里最大的意义是演员和观众情感的直接交流,对音乐有所感受后的情绪互动。台下的观众感受到什么样的能量,台上的演员便能收到什么样的反馈。没有不喜欢舞台的演员,这里是演员艺术生命蓬勃生长的所在。

 余笛也非常赞同“剧场平台说”,他认为剧场是音乐和观众进行“亲密对话”的一个平台,也是传递音乐力量和情感的重要介质。尽管线上开音乐会很新鲜,但一切还是要回到最初,回到舞台上。

 当问及此时此刻对即将踏入剧场的东艺观众们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四位艺术家再次不约而同回答道,“赶紧来剧场吧”“我们的状态和热情比之前更好了!”“期待和大家久别重逢在剧场!”……这或许是每一位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邀请,也是独属于剧场的最无与伦比的魅力。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