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育幼、卡证办理等……“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全面推广以来,一些原本要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的业务下沉到居民区,各个“家门口”服务站也因地制宜地推出个性化服务。如今在塘桥街道,有些小区建起了第一道“家门口”服务点,将部分便民服务再度延伸下沉,“家门口”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
小区门口有了延伸服务点
早上10点,蓝东居民区的社工李迅正在小区门口值班。居住在峨海小区的居民徐奶奶匆匆来到这里,请他帮忙照看一下4岁的孙子。原来小孩的父母已经复工,孩子奶奶在照看,今天老人要去医院看病,这下犯了难。了解情况后,李迅马上对接了徐奶奶居住的楼组长上门帮忙。说话间,居民张大哥走过来,不好意思地对李迅说,今天出门口罩忘记带了,话音刚落,李迅就从便民箱里拿出一只口罩递给他……这样的暖心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小区上演着。
原来,塘桥街道已经在峨海小区“50米视界”建立了第一道“家门口”服务点,把 “小区门”这一居民每日出入的必经地,变成了便民服务的集中地、各类信息的汇集地、展示文明的主阵地。
在这里,原本放置在“家门口”服务站内的、供居民按需借用的便民工具,如打气筒、老虎钳等,也被“前移”至服务点,方便居民借用。服务点除了提供各种咨询、宣传、预约,还配备了电子屏、接待台、遮阳伞、便民服务箱等设施。
“一开始我们还担心人手不足,但现在有5支队伍参与到延伸服务点的服务中,即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物业保安队伍、业委会队伍、楼组长队伍,各类社区力量共同参与,只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蓝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说。
“‘家门口’服务站建设让服务的根系扎到了居民家门口,而此次延伸服务点的推广,则是根系在基层汲取养分后的又一次生长,将更加快捷、便利、亲民的服务,延伸到离居民更近的地方。”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塘桥街道结合新区文明城区创建,正在梳理服务清单,计划先在10个居民区的12个点位开展试点,预计下半年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进,覆盖到23个居民区70个住宅小区。
“50米视界”提升生活环境
事实上,服务点是塘桥街道正在建设的“50米视界”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计划在小区入口处50米的范围内营造2“口”1“点”,即 “文明示范的窗口”与“安全守护的关口”和第一道“家门口”服务点。
塘桥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占比超过40%,这些小区中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今年以来,街道以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梳理出包括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门责管理、绿化养护、安全保障、公共设施、文明行为等方面,共9大类、36项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街道以此为切入点,制定《塘桥街道关于浦东新区第六届文明城区创建方案》,打造 “50米视界”,将文明实践行动不断向基层延伸。
“50米视界”借鉴疫情防控期间“守好门、管住人、尽好责”的经验,紧盯小区大门这一居民每日出入的必经之地。进入小区后纵深50米、横向100米的T字形范围,将得到精心营造。
在功能设置上,街道将在“50米视界”范围内统一设置“五个一”,即一个小景观、一个接待台、一块电子屏、一个宣传栏、一块导视牌,解决小区宣传阵地少、乱的问题,实现宣传告示有阵地,让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在此充分展示。同时,将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咨询日,接受预约服务登记等便民服务。各居委也将结合自身小区工作实际,打造特色鲜明的服务事项。
在安全方面,在继续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守住门”各项工作的同时,塘桥将依托楼组包干工作机制,及时将小区出入口的信息传递给每一名居民。通过智慧小区和门卫智能化建设,未来“小区门”将成为 “安全守护的关口”。
“通过‘50米视界’建设,街道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街道各职能部门也将下沉到“50米视界”中,经常性地走一走、问一问、答一答,定期“摆摊”服务,进一步地提升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