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上海会客厅专访系列之:

余明阳: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提升“免疫力”?

葛俊俊

2020年04月20日07:28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此次大考中,不少企业按下了“暂停键”,但也激发了加快产业升级的决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未来,在全球化的布局下,疫情将驱动哪些产业加速洗牌?“暂停键”后,企业如何转“危”为“机”,提升“免疫力”?人民上海会客厅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交大安泰EMBA《品牌创新与管理》课程教授余明阳,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疫情反推产业升级”这一热门话题进行深度访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交大安泰EMBA《品牌创新与管理》课程教授 余明阳

记者: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余明阳:疫情是对应变能力和运营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也将反推应变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提升。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社会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重大事务处理能力能不能提升上来,在疫情大考中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疫情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考验。餐饮企业的高额房租、人力资本与货物库存带来巨大成本损失;旅游公司停摆,旺季彻底清零;航空公司限制航线,座次隔离,全额退款导致第一季度亏损两百四十几个亿等。

疫情早晚会过去,但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很值得我们深思。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重大疫情爆发时,企业却显得特别的脆弱,抗风险能力、应急和权变能力跟不上。

经过疫情的考验,企业家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企业的免疫与抗冲击能力怎么样?企业的应急与权变能力怎么样?企业是否具备修复与再生能力?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来反推企业应变能力与运营能力的提升。

记者:疫情将推动哪些产业高速发展?

余明阳:大健康产业。首先是跟疫情直接相关的医疗用品,如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呼吸机,包括消杀用品(84消毒液)等,这个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同时,当下也是中国向全球推广中医理念和中医文化的好时机。其实早在2003年SARS出现后,中国也有一个大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但很遗憾的是,当人们恢复健康以后就遗忘了。从整体趋势来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且是向好的。

新基建及相关产业。很多专家认为全球将进入经济大衰退时期,国外出口与国内消费都受到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通过投资拉动是一个必然的选项,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年将通过投资5G等信息、互联网系统新基建,结合免税、减税、文旅消费券等消费拉动来刺激中国经济。

在线平台及相关产业。疫情给各个在线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应运而生,推动智能社区和智能城市发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后,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电子身份码将免除许多繁琐的流程。此外,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带货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

信息及智能产业。前几年AI主要在2B端,主要用于制造业工厂,而未来的AI将全面走向2C端、服务业和家庭,大量的基础服务工作可能会由机器人来完成。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结合中国巨大的产业基础,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服务与情感辅导产业。疫情出现后,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如医护人员面对病人死亡的心理挑战、亲人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疫情相关工作人员面对的恶语相向和工作压力,这些人都需要长期相关的心理辅导、情感辅导。心理服务与情感辅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将疫情之后的次生灾害降到最低。

记者:受疫情影响,哪些行业会加速洗牌?

余明阳:疫情将使一些产业分化,从而加速洗牌,产业生态与行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餐饮、旅游、线下教育行业损失巨大。据估计,中国餐饮、旅游第一季度损失达到1.38万亿,巨额亏损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养殖业等高度依赖环境、产业链的行业面临巨大困境;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和基础服务类的企业,也将会发生巨大洗牌。

处于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需要做一些全新的规划,有如下三种可能:

1、 实力较强的企业未来进行拓展计划

疫情导致实体店房租下降,劳动力资本下降,原辅材料价格下降,带给企业很多新的机会。因此,如果企业本身状态非常好,虽然在这次疫情当中受到一点影响,但是中国的基本面还在,消费能力还在,伴随着大量的成本下降,可能会带来扩张机会。

2、部分企业选择放弃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有舍才有得。很多人是“二代”,父辈把产业传给他,但产品、行业没有优势和竞争力,企业家本身也没有兴趣,这时选择放弃,让更合适的人做更合适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有些企业可能在生死边缘徘徊

虽然政府已开始出台很多拯救企业的政策,如税收减免、社保减免缓交、量化宽松、金融放水等,但这些行业未来仍将会有很大的洗牌过程。这个洗牌过程会有很多企业死掉,但也会有很多企业发展得更好,余明阳教授认为,中国今后的企业数量会减少,质量会提升,竞争力会提升,健康程度会提升,会出现一个新的企业格局。

记者:疫情暴发导致中国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余明阳:疫情之后,未来的中国企业也将面对三个新的重大挑战。

第一,反华言论引发误解。因为不实言论与舆论导向,部分群落与区域可能对中国产生不满与误解,这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国际留学生、旅游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到影响等。因此政府需要优化舆情环境,重塑中国形象,明确疾病源头,给出恰当的正面回复,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顶层战略设计。

第二,重新思考对中国高依赖的供应链是否合理。近几年反全球化潮流大行其道,当其他国家开始重新反思需不需要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产业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的企业就需要思考国外订单、世界市场消失之后,我们如何应对。

第三,国内外市场整体的消费萎缩。疫情过后,整个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供给侧的原辅材料短缺与需求侧的收入下降、消费降级,会带来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全面萎缩,而这也是企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面对这些重大挑战,企业专业化将成为核心选项,安全性变得迫在眉睫,智能化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项。

记者: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应对举措?

余明阳:我建议:第一,专业做精品。疫情宣告高速发展的阶段结束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到来了,未来的企业要更多考虑怎么集中精力,把最本源的东西做好。我建议,企业家应该做减法,聚焦把所有资源投入在一个最有竞争力的领域上。

第二,品牌提升附加值。有品牌的企业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包括银行信贷、政府支持、民众接纳等。这类企业融资能力强,竞争成本低。未来只有这样具备软实力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去杠杆保证安全性。在经过疫情、股市的大面积洗牌后,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现金流很好的企业才能活下来。未来安全性可能是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措施手段、硬件软件、理念制度等来保证企业安全性。

第四,用智能化降低人员依赖。随着这次疫情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会大大提速,智能化进入服务端、家庭端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

第五,建立核心员工利益共同体。危难见真情,此次疫情中,有的企业员工主动要求降薪,与企业共度难关,给老板带来经济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员工有感情、事业观、价值认同,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远。未来纯粹的买卖、打工关系,可能会被一种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取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团队、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将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记者:疫情冲击下,企业如何“危”中求“机”,增强“免疫力”?

余明阳:危机危机,既是危难,又是机会。不经霜打的柿子不甜,只有经过磨难,企业才能增长自己的免疫力和抗压能力,才能够逆境而生,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了灾难,给企业发展鸣响了警钟,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而暂停键按下以后,未来几年将要怎么走?

我认为,企业家需要做“六个重新”:重新梳理发展战略、重新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审视企业的安全性与抗风险能力、重新认识未来全新的国际化和智能化,重新界定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重新明确企业的价值导向。

唯有这样,方可化危为机,锻造出一个有质量、有价值、有生命力、有荣誉感的企业,而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企业。

记者:疫情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那么,现在是企业考虑兼并重组的最佳时机吗?

余明阳:这是逆向思维。当整个社会碰到问题的时候,恰恰也是拥抱机会的时机。我认为,关键看三个因素:第一,资金是不是宽裕;第二,核心产业当中的竞争力是不是很强大;第三,现在的并购对原有的竞争力是做加法的,还是做减法的。

如果资金链宽松,核心产业优势显著,同时又是具备竞争力的,这个时候做上下游的收购,对企业来说是并购的好机会。

记者:企业家在考虑全球化布局时,应该怎样考量?

余明阳:全球化的总体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而且这次疫情更加印证了一点,那就是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的全球化,是需要我们从政府到社会团体到企业来共同思考的问题。全球化当中,我认为应当从三个力量发力:第一,由政府做一些顶层设计,来消除人们的偏见和误解;第二,借这个机会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三,在未来的全球化布局和国际化的扩张方面,可能要更多的做一些具体的考虑和考量,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很复杂的事情出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未来全球化和大趋势谁也挡不住。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