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天百万人次递减至10万人次,“摆渡船”见证了多少时代记忆【我们的30年·见证】

2020年04月03日16:11  
 

 阳春三月,黄浦江边,莺飞草长,一片葱茏。告别了曾经的喧嚣、杂乱甚至无序,眼前的景象让40多年来一直往来于浦江两岸的原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南外滩营运分公司指导船长李建华颇多感慨。

“浦东开发开放30年,作为经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看到浦东的变化,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李建华说。

 

轮渡旧照

看病不再需要过江

1973年,李建华进入轮渡公司工作,做了两年水手后,经过培训考核,成为轮渡的驾驶员,1987年成为船长,2016年退休。

每天8小时,50个航次,25个来回,40多年来往返于浦江两岸,几乎每天都在欣赏着浦东的发展变化。

30年前,浦东大道往东就有大片的农田,被称为乡下。

 “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也不要浦东一间房’,我1987年从浦西搬到浦东,住房建筑面积从40平方米变成了49平方米。”李建华说,当时浦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交通不便,尤其是大雾天,轮渡停航,还有教育、医疗、商业等都比较落后,很多人不愿意来。

当时,轮渡是主要的越江交通工具,但遇到有急事,尤其需要紧急就医时,越江交通的瓶颈凸显。

李建华还记得,一次,一个人手指被轧断了,需要立即过江送到浦西。接到电话后,李建华将渡轮专门从浦西开到浦东,这时救护车已经到了浦东的渡口,病人被抬下救护车再抬上渡轮,过江到达浦西后,再将病人送到已等候着的救护车上。

“但轮渡来来回回至少也要20分钟。后来轧断的手指找到了,又专门送了一次,但不知道最后是否接上,毕竟费了不少时间。”李建华至今仍然觉得有点遗憾。

 2003年9月19日,

全国首艘空调渡轮在东金线投入试运行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不仅是越江交通越来越便捷,教育、医疗、商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经济总量超过了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了3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区”。

“现在浦东有仁济医院、曙光医院、东方医院等大医院,看病不必像过去那样往浦西跑了。浦东浦西也没啥区别,连房价也一样高了。”

 再也不担心身上一层灰

李建华做船长期间,曾长期在塘董线(董家渡到塘桥)以及东东线(东昌路到东门路)上工作。

在塘董线浦东一侧,老白渡码头上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港最大的专业煤炭装卸码头。当时,渡船上没有空调,天气热的时候,驾驶室只能开窗吹风。

“只要风一吹,就是一身黑。”李建华说,吃饭的时候,饭菜如果不盖起来,从岸上拿到船上,上面就会有一层煤灰。2006年以后,随着浦江两岸的开发建设启动,岸边的厂区、港区逐步搬迁,环境也越来越好,成了城市的“会客厅”。

 

1959年塘桥轮渡站

艺仓美术馆

2016年,曾经的煤炭装卸码头在保留原有的建筑和风景上重新构筑,改造为艺仓美术馆,成为一座承载艺术的“仓库”。馆内保留了原工业遗址中最重要的标志性煤斗结构,成为当年煤仓的元素和记忆,也是美术馆最具特色的艺术展场之一。

其昌栈渡口

在其昌栈渡口,一艘渡轮正缓缓靠岸。李建华指着岸边说,这里原先是上海船厂,岸边的装卸区有很多小船来来往往,轮渡就像行驶在小弄堂里,稍不留神,就可能碰上,现在这里已成为浦东滨江的一部分,装卸区已不复存在,渡口周边水域宽阔,轮渡就像行驶在大马路上了。

 2017年,23公里长的浦东滨江实现贯通,沿线的灌木、乔木、花草植被色彩分明,3条连贯的慢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蜿蜒穿行于滨江绿地之中,更有十多座各具特色的“云桥”和20多座滨江驿站点缀其中。

工作时还是煤仓,退休时这里已是景观。如今,住在潍坊新村街道的李建华也经常到江边走走看看。

“从家里走过去也就15分钟,去滨江散散步,夜景很漂亮的,对岸的外滩也很好看。当然,也不用担心有煤灰吹到身上了。”

始于1910年的官办浦江轮渡,已走过了100多个春秋,渡轮也经过了多次的更新换代。

李建华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浦江轮渡上写的名称是“沪航客”。

“那时的渡轮只有一层,上面是一个简易的顶棚,周边是栏杆,夏天热、冬天冷。开起来也比较费劲,全部靠驾驶员手动操作,发动时要费力地来回推动手柄。”李建华介绍说。

 后来有了改进,世博会时有了世博客渡。新的“上海轮渡”不仅载客量大,而且有了空调,更舒适,驾驶起来也方便,就像小汽车一样一键启动,电脑操控。进入“上海轮渡”,船有上下两层,上层安排了多排座椅,船后方还有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两岸风景一览无余,摆渡、观光一举两得。

轮渡的设施越来越好,但乘坐轮渡的人则日趋减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每天百万人次的轮渡大军堪称当时世界繁忙的轮渡,到现在每天约10万人次的客流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骑车一族,尤其是快递员、外卖员,其他乘客已经很少了。

 目前,浦东与浦西之间,除了杨浦、南浦、卢浦和徐浦4座大桥,还有郊环隧道、外环隧道、长江路隧道等15座隧道以及8条地铁线路。

“现在大桥、隧道、地铁很多了,浦江两岸的交通便利程度与3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轮渡也不再是主要的越江交通工具了。”李建华说,轮渡客流在减少,浦东的高楼则是越来越多,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反差,“但这一反差也反映了浦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从主角到配角,轮渡曾经的大客流已融入浦东快速发展的痕迹中。

“过去无论是工人、干部还是技术人员,抑或是来投资考察的,前来乘坐轮渡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浦江轮渡过去的30年,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同样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李建华自豪地表示。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