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大团镇“三个早”筑牢农村防疫墙

2020年02月08日11:41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2月8日电 “侬从啥地方过来?住在哪里?要到啥地方去?热度有哇?”一辆车在东大公路大川路路口停下,志愿者上前询问,并叮嘱车主要带好口罩。东大公路大川路是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的主要进出口。近日,为了积极应对企业复工返工潮,从源头上严防输入性传播源,这里竖起了隔离路障,留一道口子供车辆、行人进出,志愿者们在旁边值守检查。

作为农村地区,大团镇下辖16个村,5个居民区,有11个封闭式小区和18个开放式小区,辖区内登记入册的外来人口14829人 ,其中湖北籍人员476人。相对开放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大流量外来人口,给大团镇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实现相对封闭的管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大团镇以“三个早”铸就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早封路,守住门。减少村内和开放式小区的通行道口是守住“门”的关键,大团镇21个村(居)结合实际情况,各显神通、多措并举,封住不影响进出的小岔路口,在主要道口设置道卡,落实“村干部+志愿者”24小时全天候值守,出入口醒目位置明示“非本村车辆不入内”、“返沪人员需登记”等标识标牌,最大程度掌握进出人员、车辆情况。

在大团镇车站村永达路与永潭路的交叉口,由村干部+村志愿者+下沉志愿者组成的“战役先锋队”正在入村必经道口进行值守登记,主要针对外地牌照和陌生车辆、非本村人员进出进行排查登记。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测量体温,有的负责信息询问与登记,有的进行宣传告知。

早介入,盯牢人。截至2月7日,登记返沪人员共计1756人,不足全镇返沪返村人数的12%,接下去如何应对返沪人潮,控住风险点,大团镇早介入、早谋划,各村居主动跨前,积极联系将来未来人员,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安排,劝导重点地区人员推迟来沪,力争做到每一个返沪人员的行程都心中有数。镇南村主动出击,开展外来人员“倒查”工作,根据本村外来人口登记名册,逐一对未返沪外来人员进行电话联系,掌握其返沪动态。团新村实行“两点两控”,主要围绕“工作地+落脚地”、“户籍地+实际居住地”实行管控,聚焦在外回流的本地人员,严抓户籍地及实际居住地管控。赵桥村、邵宅村面对来沪人员大客流返程问题,采取了发放《临时出入证》的办法,辨别人员信息,提高防控能力。同时赵桥村还设计了两种颜色,绿色的发放给居住在赵桥村,1月26日之前都未离开过上海的人员;红色的发放给居住在赵桥村,并在1月26日以后返沪的人员。邵村村通过“五个一”织密织牢防疫网。即放一张桌子、设一人专岗、进来人员测一次体温、填一张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外来人口统一登记造册。

早动员,带好头。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在村居,为了缓解一线防疫工作压力,大团镇号召“党员带好头,干群齐上阵”,自2月2日起,镇机关、镇属企事业单位人员、两新党组织志愿者共407人1771人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争当村居“生力军”,群众“贴心人”,坚持“点”“线”“面”全方位布局志愿服务网络。面对疫情,志愿者们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在大团镇金园村的疫情防控点,我们总能看到一位忙碌的身影,金园村村干部潘力,一个月前他不慎小腿骨折,一直拄着拐杖坚持上班,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一直坚持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从未停歇,近期因每日奔波,快要恢复的腿又开始肿胀行走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着,他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不能丢了这份初心、责任和担当”。在雨天值守的过程中,他看到有些志愿者们在雨中冒雨执勤,他主动与村里指挥部汇报后,准备为他们采买一些防护物资,但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些商铺还没有营业,于是他主动请来了村里的木匠师傅搭建一个简易帐篷给志愿者使用。村民们听到后纷纷拿出薄膜、木条等材料,一同搭建了一个尼龙帐篷并第一时间装运至一线留守志愿者的卡口上,为志愿者们遮风挡雨。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