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两会”揭幕,代表委员依法履职“实打实”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巨云鹏

2020年01月14日21:4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1月14日,上海世博中心红厅迎来久违的“高朋满座”。随着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召开,一年一度的上海“两会”拉开大幕。

刚刚过去的2019是个挑战频仍的年份。信心与怀疑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向来先行先试的上海亦首当其冲,上海是如何突围的?这一年,大江东工作室常常跟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走街串巷、直面民生,一趟趟走下来,东弟觉得,破除迷局的要诀,就是“实打实”。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现场。 王文娟摄

垃圾分类,投票只是开始

2019年,“垃圾分类”经由上海成了全国热词。

去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表决通过,于7月1日正式施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活”革命就此展开。

作为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法规,上海每一位人大代表都与之关系密切,投完票只是一个开始。

2019年6月,一位代表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巨云鹏摄

《条例》通过后,一个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的监督检查组随即成立,开展了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专项监督。

检查组分两个阶段,4月至6月,针对《条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全上海16个区开展全覆盖实地调研;7月至10月,又围绕各类主体法定责任及分类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开展抽查暗访;同时,通过与区级人大的联动,对470余个点位进行了抽查,共有1.3万人次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了专项监督……

“监督调研中,大家深切感受到广大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付出的艰苦努力,也看到他们用社会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种探索”,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所做的专项监督报告中,除了肯定,更多的是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湿垃圾车收集、运输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在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出路方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渠道依旧没有打通”“一些小区的‘定时定点’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作息时间,导致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要加大投入,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运用,让更多先进技术运用到生活垃圾管理的全过程”……

这些只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们全年工作中的一面。

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433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代表建议971件,由上海市政府办理的有911件,其中城建交通方面300件,经济财农方面237件,科教文卫方面214件,社会管理方面160件……几乎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围绕着上海市旧区改造、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海市人大相关委员会也都作了内容详实的调研,对相关部门给出了直白可靠的意见和建议。

“一网通办”也能“挑刺”

在今年上海两会召开前,上海市政协评选出了2019年的优秀提案奖,187件参选提案中,共有59件获评优秀。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现场,委员们在聆听报告。 龚莎摄

民盟界别的廖瑛委员提出的“关于改善‘一网通办’平台系统,进一步优化本市营商环境的建议”是其中一件。

“一网通办”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在2018年,总门户刚刚上线,廖瑛就挑了不少“刺”。

“‘一网通办’只有在某些浏览器的某些版本上流畅运行,如果不是那个系统就不适用”。

“‘一网通办’网页在更新维护时段无法使用,因没有相关提升,导致用户以为自己的网络有问题跑到服务大厅,才知道也登陆不了,导致用户白跑一趟”。

“‘一网通办’平台各单位之间系统不通,信息不能共享,影响用户体验”,廖瑛在建议中举例,同一投资人在不同的区注册企业,需要在各区分别进行登记申请,并需要多次提供同一材料,“建议进一步畅通各委办局外部及内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

直指数道短板、给出切实建议——这件议案选择了从用户的实际感受作问题分析。

高质量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以问题导向进行整改推进,浏览器问题得到优化,部门信息愈发畅通……现在“一网通办”平台,用户线上办事的便利感与获得感增强了许多。

对这个提案的反馈结果,实地回访调研后,廖瑛给出的评价是:满意。

在她看来,这些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的具体行动的背后,能看到政府部门推动问题解决的有力作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委员,我还会密切关注这个议题,多提建设性的意见。”

2020年,上海的政协委员们履职热情仍然不减。

截至1月13日中午,大会收到提案316件。其中,有关经济建设的122件,占总数的38.6%,占比最高;有关政治建设的21件,占总数的6.6%;有关文化建设的21件,占总数的6.6%;有关社会建设的116件,占总数的36.7%;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36件,占总数的11.4%。

提案内容主要涉及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制度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财税改革、吸引科创人才、创新城市治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等。

“城市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城市”

14日下午,一场以“提高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主题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这场交流网友们很关注,短短45分钟,涌进1100多个问题,体现的是上海市民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

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刘伟也是做客的委员之一,在他看来,青年是推进上海城市发展、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力量,“青年人走进社区,不仅带去了青春和活力,还带去了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各领域的专业知识。”

他举例说,闵行区某社区5名年轻人组成的业委会,通过“新规则+新规划”,增加了200余个停车位,有效解决了小区“停车难”问题;浦东新区有一位青年业委会主任,针对因小区分期开发导致的业主结构不同、需求不一问题,运用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通过设计“分片记账、分别服务”的“一会两制”机制,将“众口难调”变成“异中求同”,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提问中,不乏尖锐直白的声音,“特大城市的治理难度有目共睹,结合法治社会的要求,如何能够有效保证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并限制侵害市民权益的行为?”

“我认为有三条必须要紧紧抓住才能保证执法行为的规范。第一,必须严把进人关。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执法人员?什么样的人才能执法?标准一定要高,一定要严,不符合的人员一定要及时的剔除出这个队伍。第二,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必须要有一套非常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检查的规章制度。让所有的执法人员按照规范来操作,同时也要设定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来加强内部检查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投诉的调查处理。”回答的人也很坦率,上海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何品伟强调的第三点是公开。

“对于执法上有问题的,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这是对执法人员以及执法机关的一种社会监督。因为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对于侵害市民合法权益的执法行为,法律上已经设置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当市民认为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侵害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可以通过这些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何品伟说。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新的一年、新的两会,我们期待这座城市的代表和委员们仍旧心怀人民、履职尽责。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