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份提案九度修改,15人小组这样“稿”定人工智能“牛鼻子”

2020年01月13日15:32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1份提案九度修改,15人小组这样“稿”定人工智能“牛鼻子”

  “上海两会”召开在即,今天上午,市政协提案委集中开展提案审阅工作。堆满材料的方桌上,一份聚焦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15人联名提案几经传阅,呼声颇高。

  政协委员在会议室审阅提案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智能+”的概念已于去年首次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上海顺应时代潮流,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提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全力打造要素齐全、开放协同的良好生态。

  领军企业缺乏、“硬科技”实力不足……眼前这份2000多字的提案笔墨不多,却高度概括了上海当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凝练地提出五大建议。其中,既有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具体政策的建议,也不乏立足产业环境、聚焦重点场景的方向性建议。

  聚焦重点锁定“牛鼻子”

  10多天前,随着2020年零点钟声刚敲响,这份“抓住人工智能产业爆发期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提案正式提交到系统,成为今年上海市政协的首件提案。

  政协委员王俊(右二)

  作为这份联名提案的执笔人,王俊向记者坦言,提案的撰写过程并不容易。

  上海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中算得上一头“大牛”。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3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上海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已超过1000家,相关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不过,放眼全球,“大牛”的位置并非高枕无忧。与国际顶级城市相比,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数量可观,却在技术实力、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加快整合本地人工智能产业资源,成了15名政协委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从扶持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发展到加强安全防范,再到破除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集聚障碍……大家的看法一大堆,但真要落实到纸上,却理不出头绪。

  突破瓶颈的关键,是要先找到牵动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去年12月4日下午4点到晚上9点,一场头脑风暴大会就此展开。“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缺的还是人才,特别是三四十岁的‘潜力股’。这也牵涉到产业发展规划、人才政策落实等。”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给出的专业意见,让王俊记忆犹新,构成了她撰写提案中的思考主线。

  开拓渠道广纳“金点子”

  背景部分冗长?改!

  分析问题不够突出?改!

  标题没有点睛?改!

  提案要掷地有声,浓缩观点、斟字酌句的工作必不可少。王俊告诉记者,1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份提案共经历了9次修改,直到第10个版本出来,大家才达成一致。

  联名提案的10个版本

  除了聚在一起开会,微信、电话也是委员们交流想法的常用渠道。去年12月3日下午,李宁委员没能参加现场讨论,便在高铁上刷着微信群里的讨论直播,发表看法。半个多月后的又一次集中讨论,去新加坡出差的章桃旭委员恰好错过,就在当天晚上10点,他专门致电王俊提出自己的想法,聊了整整1小时。冲刺讨论后,王俊还收到廖瑛委员连发的3条微信,打开一看,字里行间细致记录着会议的发言概要。“群里的话语让我感觉很有温度。”王俊说。

  12月21日,历经九度修改的提案交到了酝酿系统。到了“最后关头”,委员们仍放心不下,紧接着的10天,共计有48人次委员浏览了这份提案初稿,袁鹰等委员继续提出修改想法,才在跨年之际郑重提交了确认版本。

  一份提案代表了一份社会责任,对这些政协委员来说,这版提案既是一个完成,同时也是另一个开始。记者获悉,下一步,委员们将以这件提案为基础,将关注点延展到长三角一体化,磨砺出“2.0”版本,提交到全国两会。(东方网记者薛宁薇、曹子琛1月13日报道)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