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办法”起大作用 崇明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

唐小丽

2019年03月24日14:1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2000年6月,原国家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18年过去了,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总体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依然不理想。

宣传垃圾分类的广告不停循环播放,小区里各种颜色的垃圾桶有序摆放,路边垃圾桶明确标示“可回收”“不可回收”……尽管如此,自觉坚持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却并不多。

垃圾分类推行难!

但在位于上海郊区的崇明,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崇明区区长李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户-村-镇-区”四个层面来讲,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区对干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进行综合处置。一家一户分类容易,一时一度分类容易,难在家家户分户分类,难在形成生活方式。“随着垃圾分类在崇明广大群众中根植于心,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后,鼓励有条件的村可以探索定时定点投放,譬如新村乡新浜村已经试点这样做了。”

崇明岛上的垃圾分类投放点(翁奇羽 摄)

在新村乡的新浜村,记者看到,在村民黄士英家附近,有一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供生产小组30多户村民投放。当初选址时,村里犯过难:集中投放,难免会对住在附近的居民造成一些影响,选在哪儿?身为党员的黄士英爽气地站了出来:“就放在我家路口边吧,离各家各户都不远,我作为志愿者,也好就近监督,大家都方便。”

试点“定时定点”投放,群众一开始不太理解。“这就需要党员的带头示范和引导。”黄士英依托党建火炬点,让火炬点的党员首先自己做到“定时定点”投放,然后各自“承包”几家农户,多次上门宣传、引导农户按时正确投放。一周下来,大部分村民很配合,也认可“定时定点”投放。30户人家中,距离集中投放点平均不过几十米,最远也只有百余米。“这点路基本是‘抬抬脚就到’,现在大家都喜欢饭后健步走,吃完饭走过来既扔垃圾,又锻炼身体。”黄士英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会上门帮忙。

即便有个别我行我素的人,也慢慢被“黄士英们”的真诚感动。一天,一位村民远远看到在投放点的黄士英踮起脚,探头在垃圾桶里翻找什么。走近一看,原来黄士英正把满满两袋垃圾袋混在一起的小龙虾壳、啤酒瓶盖、塑料袋等分开投放。后来黄士英挨家挨户问,找到了那个“偷懒”的人:“你看,我一把年纪了,有一家没分好,我就要重新帮他分一遍,弯腰在垃圾桶里翻垃圾很累,你要是看到了也会不忍心吧。”对方很不好意思,后来每次都分好类,在规定时间投放到位。

率先垂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党员在推动重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居民小区定时定点四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崇明区新闻办供图)

生活垃圾五花八门,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分类?在宣传中,崇明想到了一个管用的“土办法”。在仔细研究了群众家庭的生活习惯后,在入户宣传时,将其分为“可烂”(湿垃圾)、“不可烂”(干垃圾),其中“不可烂”再分为能卖(可回收)、不能卖(不可回收),简单易懂。

针对老百姓中普遍存在的“分好类投放,运输时还是一股脑混到一起处理”的担忧,各乡镇严格制定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制度,不让老百姓“白分”。例如,城桥镇将干、湿垃圾运输车醒目地区分开来,每次清运垃圾,都是干、湿垃圾运输车同时驶进小区,将垃圾分别装走,让居民眼见为实。

截至目前,崇明全区18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29个住宅小区、16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282家沿街商户已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这项“最困难的简单工作”在崇明初见成效。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