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讲】 最熟悉的陌生人——1818年,伟人诞生
马克思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自带“哲学之光”,注定要在这个世界上搞点事情,名垂青史。可能有听众朋友会疑惑,难道马克思一出生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上天的宠儿吗?[详细]
【第2讲】 自古英雄出少年——1835年,人生志向
十七岁时的马克思,还没有留出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一脸大胡须,他还只是特利尔中学里的一枚小鲜肉。他用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样的作文,让校长读后惊为天人。[详细]
【第3讲】 问题少年到学霸——1836年,大学生活
1836年,柏林的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里,一个18岁的青年站在书架前,他贪婪地浏览着图书,似乎要买下整个书店,他请老板帮他寻找《法哲学》,目光又贪婪地盯上了《艺术史》[详细]
【第4讲】 哲学博士炼成记——1841年,博士论文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写作博士论文的?他的博士论文写了什么内容?又为何拿到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呢?且不要急,我们一一道来。[详细]
【第5讲】 初入职场的苦恼——1842年,报社工作
1842年10月,马克思拿到博士学位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之后,马克思才终于找到了工作。但是非常遗憾,这份工作可不是马克思想要的大学老师的工作岗位,而是科隆的《莱茵报》编辑。[详细]
【第6讲】 幸福终于来敲门——1843年,新婚燕尔
1843年6月19日,在特里尔东北部有一座小镇,叫克洛茨纳赫。在那里有一个新教教堂里,举行了一场朴素而庄重的婚礼。新郎叫马克思,新娘叫燕妮。他俩结婚的小镇克罗茨纳赫[详细]
【第7讲】 穿越时空的手稿——1844年,哲学革命
1844年8月底,在塞纳河边雷让斯的咖啡馆里,两个年轻人在聊天,夸张地挥舞着手臂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就是马克思,26岁。一个就是恩格斯,24岁。[详细]
【第8讲】 撸起袖子加油干——1845年,新世界观
1845年,马克思全家离开巴黎,迁居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并在这里住了三年。这段时光里,马克思享受到了爱人在身边,最好的朋友就住在隔壁的日子——当时恩格斯也在布鲁塞尔。[详细]
【第9讲】 旷世宣言惊风雨——1848年,不朽宣言
1847年1月,马克思的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叫约瑟夫·莫尔,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他来到布鲁塞尔,请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并帮助同盟进行改组。[详细]
【第10讲】 贫穷不限制思想——1849年,流亡伦敦
1848年3月3日,马克思突然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还没等到最后时限,一群警察就在那个下午冲进了马克思的公寓,将其投入了监狱。燕妮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详细]
【第11讲】 指点江山论中国——1853年,关注中国
在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三百多篇文章中,从1853年开始,有十余篇是直接讨论中国问题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意义却都很重大。[详细]
【第12讲】 忠言逆耳利于行——1857年,批判事业
1857年,危机终于爆发了。这令马克思兴奋异常,他近乎疯狂地投入到经济学研究之中,希望通过他的“纯粹的科学工作”把这个世界的真相揭示出来。[详细]
【第13讲】 唯物史观讲了啥——1859年,唯物史观
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已经发表100多年了,但它从来没有远离我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应该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详细]
【第14讲】 导师责任重于山——1862年,革命导师
革命运动无儿戏,导师责任重于山。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深知革命任务的复杂与艰巨。他没有一味地哗众取宠、卖弄学问,而是坚持革命原则的彻底性。[详细]
【第15讲】 谁与我生死与共——1866年,伟大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超强组合。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他们面前,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刘玄德和诸葛亮,福尔摩斯和华生,也都会黯然失色。[详细]
【第16讲】 史上最强判决书——1867年,鸿篇巨著
《资本论》包含三卷,约230万字,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类的博士学位论文。这部巨著从开始研究到完成撰写,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时间![详细]
【第17讲】 国际歌由此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
这就是传唱世界的《国际歌》。说起它的由来,就必须提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马克思曾写过一部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就是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详细]
【第18讲】 活化石也有春天——1877年,转向东方
一天,马克思像往常一样喝着咖啡看报纸,当他看到一份俄国报纸时,勃然大怒道:“真是荒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给我过多的荣誉,不如说给了我过多的侮辱”![详细]
【第19讲】 他永远地睡着了——1883年,与世长辞
1883年3月14日,星期三。午后,伦敦的上空布满了初春的浓雾,浓雾夹杂着雾霾一起透进室内。马克思坐在他的安乐椅上,从来都不闲着的琳蘅坐在一个角落里用钩针织什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