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網絡投票將揭曉 逾18萬人次參與

2025年10月29日09:47 |
小字號

逾18萬人次參與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網絡投票,線下觀展因此增加熱度,本屆美展多項大獎明天揭曉

“今天藝術的第一現場,轉移到手機朋友圈”

明天,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展項目,也是劉海粟美術館建館30周年系列展的扛鼎之作,第十八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將在解放日報第82屆文化講壇上揭曉多項大獎,包括劉海粟藝術獎、上觀藝術獎、明園藝術獎、新長寧藝術獎等。

今年增設的上觀藝術獎是由第十八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與上觀新聞App聯合發起的最具網絡人氣獎,由網友票選產生。這是該美展有史以來首次與主流媒體平台合作發起大眾投票活動。近日,投票活動圓滿收官,在為期20天的實名制注冊投票中,超過18萬人次投票者從380件候選作品中選出心儀作品,為喜歡的藝術家“打call”。

“我喜歡”的直覺邏輯

“今天藝術的第一現場,慢慢轉移到了手機朋友圈。”第十八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總策展人、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林明杰表示。

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媒體與在線社區打破藝術圈層的傳統壁壘,使藝術家得以直面全球觀眾和潛在買家。每個人的手機屏幕,都是一個潛在的“個人美術館”。

“人人都成為藝評家,這已經成為現實。”林明杰表示,本次美展結合專家評審和大眾評審,相互映照,“大眾評審遵循‘我喜歡’的直覺邏輯。這個邏輯簡單粗暴,但‘我喜歡’是觀眾永遠無法被剝奪的權利”。

林明杰表示,大眾投票讓藝術回歸最原始的感染力——那種讓人“哇”,讓人願意拍照打卡,並在朋友圈轉發、在群裡拉票的真誠觸動——“藝術家的巨大挑戰是如何讓疲憊的公眾眼睛‘能看到你’”。

本次參賽排在公眾投票人氣榜第三名的青年藝術家Ikky,得知網絡投票環節后,第一反應是“趕緊叫身邊的朋友幫幫忙,發給我老爸老媽還有我妹,讓他們也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我有畫放在附近咖啡廳展示,我還會坐在咖啡廳門口,跟每個進來的客人說幫我投票。”他坦言,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是目前與公眾和藝術界工作者最直接、有效的連接渠道,尤其對於像他這樣的青年藝術家而言。

截至10月20日,共計181407人次參與公眾投票,票選排名首位作品《時代青春》票數共計57809票,《內心戲|舞台裂變》以41810票緊隨其后。公眾的熱情超出許多藝術家想象。《內心戲|舞台裂變》作者楊蓉(Nikki)表示,“我很意外。很多不常看展的朋友被作品觸動,還主動幫忙轉發,甚至分享到各自的社群。”

主辦方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郁鎮宇說:“朋友圈快速打破藝術圈層壁壘,投票榜單領先的幾件作品經朋友圈傳播后,不僅票數領跑,還帶動線下觀展熱度。”

朋友圈的“破壁”式傳播,促進了藝術家與公益事業的鏈接。最近,上海願望成真慈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通過朋友介紹聯系到Ikky,邀請他捐贈作品,給罹患重病的兒童和青少年募集公益資金,Ikky當即就答應了。

觀眾是來“玩”感受的

在一個開放的藝術生態中,公眾不是藝術的旁觀者,而是藝術的選題者、解讀者、創作者。

藝術家在最終票選結果中窺見部分公眾關注的時代命題。本屆美展專家評審、上海美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丁設表示,主流媒體平台公眾投票的結果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年輕人目前關注的話題、興趣點,這讓新一代藝術家更關注當下話題和時代大勢。

本次公眾票選排名首位的藝術家沈忱在參賽作品《時代青春》中用16款盲盒展示了警察、法官、教師等16種崗位,16款盲盒以環形結構陳列,共同構成“時代齒輪”,外圈軌道移動的iPad掃描盲盒,觸發AR影像,動態展現該盲盒的勞動場景。為了讓“每款造型都有能被人覺察的溫度”,他曾去施工現場、快遞分揀中心做田野調查,觀察造型、姿態、動作、眼神等細節,以“致敬每一位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的普通人”。

藝術家丁瑤瑤注意到AI生成技術廣泛介入藝術創作,重新思考攝影的邊界。在創作本次參賽作品《無數次地接近》時,她向AI描述自己在上海古鎮拍攝的照片,將AI根據描述生成的照片和自己拍攝的並置。她說:“許多人或許會質疑,若攝影脫離相機,還能否被視為攝影?這個問題讓我想起2014年,英國享有盛譽的哲爾伍德繪畫獎(Jerwood Drawing Prize)將一等獎頒給一段音頻作品。作者在49秒音頻中描述了一個羅馬時代的罐子,認為繪畫不一定要用紙筆,可以用聲音‘畫’出來,在觀眾腦海中形成畫面。”

藝術家莫小茶說,藝術於她而言是“真誠地、勇敢地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她本次參賽作品《往返2》以飛機舷窗的造型呈現5幅絹本畫面,從左到右依次為大都市、工廠、農村、山村、無人山水,人們可以從兩種觀看順序自由解讀。“我時常反問自己:李成、郭熙如果活在當下,他們難道會對飛機、高樓視而不見?”

藝術家滕華夏本次參賽作品《旋轉的木馬讓你忘了傷》充滿小人書、旋轉木馬等集體記憶的元素。她說:“這些意象於我而言,並非刻意選擇的‘符號’,就是我童年記憶的‘遺址’。作為一個在雙職工家庭長大的80后,外婆家那個塞滿小人書的壁龕,就是我精神上的‘安全屋’,是我認知世界、構建情感的絕對起點。”她相信,這些集體記憶是公眾能夠識別的,“我認為集體記憶是土壤,個人語言是種子,它源自我的個人記憶,但其中蘊含的童年、家庭與成長的情感卻是許多人共通的”。因此,當藝術家的目光凝視人人可觸可及之物時,也是在邀請公眾進入藝術。

本次參賽藝術家不約而同地提及與公眾對話如何進一步推動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思考。

沈忱表示,“我喜歡和觀眾聊天,每個人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看作品,一定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楊蓉(Nikki)則歡迎公眾“誤讀”作品,她說,“我不會擔心被誤讀。榮格曾指出:符號是潛意識的語言。被誤解有時也是作品生命力的體現——說明它在被不同的人重新闡釋。藝術從來不是單向傳播,而是一場持續的共鳴與再生。”

滕華夏表示,和身邊人分享作品讓她獲得專業圈裡很少觸及的感悟,“藝術評論家可能會探討我的技法源流或觀念建構,但我姑媽會說‘這畫讓我想起帶你去的一個公園’。這些質朴的交流成了我創作的‘校准儀’,時時提醒我藝術不是要建造令人仰望的殿堂,而是要打開一扇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倒影的窗。”

每一次的接近,都是對公眾發出的創作邀請。林明杰預見,德國藝術家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的“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一口號將成為現實。技術將打破表達的門檻,讓每個人都能將內心的夢境和想法轉化為藝術形式。

說起選擇盲盒和AR交互裝置來呈現的原因,沈忱希望作品更好玩,更貼近大家,尤其是年輕人。“盲盒的‘驚喜感’和‘未知感’挺像我們的人生——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誰,會經歷什麼。當iPad去掃描時,作品不再是被動的展品,而是和你互動的對象。那一刻,藝術活過來了,參觀者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用盲盒疊加AR交互裝置的跨媒介語言來講故事,是一個讓人‘參與其中’的方式,這種體驗能打破傳統展覽的距離——觀眾不是來‘看’藝術的,而是來‘玩’感受的。”

Ikky曾經和同樣是青年藝術家的王略組成“L+L”藝術團體,一起在戶外創作壁畫,有時候,在live painting現場,他們會邀請有興趣的圍觀群眾一起參與。最近一次,Ikky是在派對上邀請朋友對壁畫進行再創作。他贊嘆,“很好玩!肯定比自己畫精彩。最后的呈現很熱鬧。”通過共創經歷,他深刻體會到動漫符號的雙重作用,“如果你看過這個動漫,我也看過,就會有很多我們共通的地方”,他非常認同朋友為展覽寫的那句“在名為二次元的大夢之中相聚”。

通過大眾視角“接地氣”

在社交網絡、數字技術帶來新機遇和新風險的當下,總策展人林明杰感慨:“未來的藝術什麼樣?沒有人知道,藝術家的生存是很艱難的。”他指出,藝術家和策展方都有責任去思考如何與大眾有效連接。

本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以“機·智”為主題,共征集到作品4060件。從中遴選出380余件/組作品,9月13日至11月23日在劉海粟美術館展出。林明杰回憶起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副校長David Oswell來看展的過程,“他看得非常認真,8個展廳每件作品全看完,他說這個展是他近年來看到的最好的征集類大展。”對於此次引入的“大眾投票”,David Oswell表示,自己從來沒嘗試過和社交媒體合作或是發起公眾投票活動,“是很寶貴的經驗,要回去試試看”。

郁鎮宇表示,“劉海粟先生在一百年前講過‘不息的變動’,借力‘數字化傳播’,讓‘雅’的藝術通過大眾視角變得‘接地氣’,傳承海派藝術‘雅俗共賞’基因,是美術館未來的重要課題。”未來,劉海粟美術館計劃打造兼具“展示、體驗、交易”功能的“青年藝術市集”,邀請參展青年藝術家入駐,展示原作及衍生品,並設置“藝術體驗區”,讓大眾通過手繪、裝置互動等方式感受藝術,同時搭建“收藏對接平台”,為收藏家提供藝術家創作履歷、作品解讀等專業信息,形成“創作—傳播—消費—反哺創作”的青年藝術生態閉環。

本次大眾投票環節啟發了楊蓉(Nikki)進一步思考未來的策展方向,“此次大眾投票讓我感受到觀眾參與的力量,也促使我思考如何讓‘全球中國藝術巡展’更具共鳴性”。

不過,大眾投票帶來的“出圈”,對青年藝術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考驗。郁鎮宇表示,“‘出圈’的關鍵是找到‘藝術內核’與‘大眾認知’的連接點。出圈后,藝術家更需堅守創作初心,避免被流量裹挾,美術館也會提供支持,比如為出圈青年藝術家提供青年藝術家創作扶持計劃,幫助他們沉澱思考,同時搭建專業評論平台,引導大眾深度理解作品,而非停留在表面熱度。”

互聯網、社交媒體極大改變了藝術的創作、復制、傳播和展示方式,重塑人脈連接的效率與范圍。學院、市場、個體、算法都在參與藝術的定義,藝術的觀眾群體無限擴大。今天,一個年輕的藝術家可能同時身處幾個網絡:在微信上建立粉絲社群,通過小紅書售賣作品,渴望被畫廊發掘,最終目標是參加國際雙年展。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的身份也發生演變,越來越主動地參與到自身價值的構建和網絡的建設中。

明園集團與劉海粟美術館圍繞青年美展有著20年的深厚淵源,“我們非常珍視這段與青年藝術家共同成長的旅程”。明園總裁凌菲菲說,“在人工智能深刻改變創作語境的今天,藝術愈發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期待共同見証中國青年藝術開啟更廣闊的未來圖景。”

“這次與上觀新聞App合作的大眾投票,不僅是一次公眾參與的活動,更是一個生態培育——藝術家、策展人、公眾,共同構成一場沒有終點的‘共力’。”正如林明杰所言,“我們不只是做一個展示平台,更是營造一個讓青年藝術家探索、開拓的藝術生態”。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蔣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