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普陀區主動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

打造科技和產業跨域協同引力場

本報記者 巨雲鵬
2025年10月29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位於普陀區的上海化工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工作。
  圖為普陀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首屆沿滬寧創新成果展示交易會現場。
  圖為鄧雲淇攝

  “從上海西站出發——沿著滬寧去旅行”系列旅游產品發布現場。
  圖為普陀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普陀區城市風貌。
  圖為普陀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位於普陀區的上海市測繪院,工作人員在工作。
  圖為普陀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上海市普陀區,約兩公裡長的武寧路周邊,集聚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近千家科技創新主體。

  今年以來,普陀區先后與江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8個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

  “普陀區被譽為上海的‘西大堂’,是上海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重要節點。”普陀區委書記胡廣杰說,普陀區把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放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中思考,放到上海建設“五個中心”中謀劃,希望通過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深度融合,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集聚科技創新要素

  加強成果轉化能力

  10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集成電路產業學院正式入駐普陀區。這是華東師范大學、普陀區以及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共建的政產學研究機構,也是普陀區創新主體集聚的又一成果。“十四五”時期,在科技創新方面,普陀區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平台和創新企業的主體作用愈發顯現,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持續加強。2024年,普陀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346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94家,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95家、255家。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華東電力設計院、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更好發揮創新協同作用,圍繞產業鏈將策源端、中間端、應用端,以及各類服務創新的專業機構集成,普陀區推動區域內近千家單位在科研學術、技術研發、國際市場開拓等領域開展合作。

  “我們充分發揮普陀大院大所多的優勢,支持他們建設高質量孵化器、概念驗証中心,成為各自領域的‘鏈主’企業。”普陀區區長趙亮說,區裡配套成立專項基金和服務專班,力爭形成“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打造“創新裡”科創產業空間,加快建設海納小鎮數字化轉型示范區,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半馬蘇河科創基金……一系列政策舉措,讓普陀區的科技創新要素集聚度越來越高。“對企業的創新發展來說,在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有更多元的產業形態、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普陀區沿滬寧協同創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陸海說。

  今年年初起,普陀區黨政代表團先后與江蘇8個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產業聯動、企業服務、平台搭建、人才服務等,共同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

  搭建跨域合作平台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今年5月,普陀區舉辦沿滬寧產業創新與技術轉移首期初、中級技術經理人培訓,希望通過打造一支“全領域”技術經理人團隊,精准服務跨區域協同創新工作。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從事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王志軒便是此次培訓的受益者之一。今年3月,上海化工研究院曾發布過一次材料方面的國產化需求信息,但在上海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國產供應商。

  技術經理人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培訓會現場,我結識了一位蘇州的技術經理人,他在先進材料的技術領域有著豐富經驗,和我們適配度很高。”王志軒說,通過技術經理人牽線,雙方已達成初步的合作意向,正在加緊設計評估進一步的合作方案。

  如今,由74名技術經理人組成的隊伍覆蓋普陀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一區八市”,為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的科創企業技術交流、聯合攻關當好“科技紅娘”。

  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動暨沿滬寧城市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日活動上,“沿滬寧技術經理人聯盟”正式成立,並集中發布首批沿滬寧城市技術需求榜單,總額達2.3億元。

  “企業需求是牽引創新鏈的‘源頭活水’,聚焦重點產業,我們把‘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政府助題’機制向更大范圍推動。”普陀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李文波介紹,普陀區積極搭建沿滬寧協同創新集市平台,集聚不同城市的企業需求、科研平台、技術資源等,通過“揭榜挂帥”項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自7月試運營以來,平台已聯合相關城市、院所和企業等累計發榜553條,其中30條被成功揭榜,技術交易額達1600余萬元。此外,普陀區會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8個城市共同梳理資源、需求、合作“三張清單”,匯集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資源311項,技術攻關、產業聯動等需求298項,跨區域合作196項。

  連接兩大創新中心

  推動跨區域協同發展

  今年以來,普陀區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相關城市在各個領域不斷加深合作。

  設立“遠程虛擬窗口”,實現政務服務異地申報、咨詢及幫辦服務,讓企業跨省辦事更便捷﹔舉辦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來自滬寧沿線城市的企業佔比約三成﹔“從上海西站出發——沿著滬寧去旅行”系列旅游產品發布,5條主題線路,加強上海和江蘇多地居民“互訪”﹔人才政策方面,為沿滬寧合作城市引進的海內外優秀畢業生提供最長1年的租房補貼,為有短期住宿需求的人才提供單次最長1周、全年累計最長6周的免費住宿……

  圍繞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為牽引打造產業集群,今年普陀區政協、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開展專題調研。調研成果指出,“軌交上的長三角”帶來的便捷性,使普陀區有望成為連接上海與江蘇兩大創新中心的重要門戶、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和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

  當前,節點作用已在顯現。上海電科所牽頭打造的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台創新聯盟,已向南京、蘇州、常州等地的20余家機器人企業提供檢測認証服務。上海化工研究院依托同位素研發優勢,聯動蘇州、無錫等地單位組建“長三角同位素技術創新聯合體”,推動量產用於腫瘤早篩的關鍵試劑,填補了國內空白。

  位於普陀區真如副中心的上海國際數字廣告園,開園兩年就集聚了近180家數字廣告企業,去年營收達150億元。今年1至9月,普陀區廣告業營收同比增長約14%。

  “在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上海的創意設計能力領先,可以發揮很大的價值。”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未來設計研究院院長丁偉說,發揮普陀區設計驅動創新生態優勢,構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設計引擎”,為沿線城市提供產品定義、技術應用、品牌打造等關鍵解決方案,引領區域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面向“十五五”,普陀區在鞏固現有合作成果的基礎上,還將在多個方面持續發力,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

  聚焦產業“一幅圖”,深化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圍繞重點產業圖譜,打造一批“鏈式聯盟”﹔聚焦創新“一條鏈”,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協同創新﹔聚焦要素“一張網”,引導沿滬寧城市的政府資本和產業資本在資金端與項目端共同參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服務“一站式”,積極搭建技術創新對接平台、產業合作交流平台、企業出海服務平台﹔聚焦市場“一盤棋”,在政策協同、市場准入、數據互通等方面加強合作,更好打破區域間、部門間壁壘……

  “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打開思路、放寬視野,把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與服務發展大局緊密結合,努力把普陀區打造成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引力場、智匯源、孵化器和服務中心’。”胡廣杰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9日 14 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