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與建筑的時空對話 申城體育類歷史建筑循跡
體育建筑作為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建筑的重要類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代建筑和社會的發展過程,在承辦體育賽事、提升市民體質、彰顯城市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跟著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一起來看看申城三座體育類優秀歷史建筑:體育大廈(南京西路150號)——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華山路1954號)——江灣體育場(國和路346號),感受近代體育類建筑風貌。詳見↓

體育建筑在近代的發展,經歷了權屬、建設者和服務對象逐漸內化,建筑的設計者也經歷了從外籍非專業人士、外籍建筑師到中國本土建筑師的演變過程。
中國近代體育建筑的風格主要有四種,分別是西方古典主義、近代宮殿式、新民族形式、現代派。清華大學體育館、南洋公學體育館等體現了西方古典主義的風格﹔宋卿體育館、翟雅閣健身所等體育建筑採用了中式屋頂,推行了中國民族化的建筑形式﹔上海市體育場、中央體育場等新民族形式的體育建筑體現了設計者對現代建筑文化的雜糅和抵抗﹔青島市體育場、西僑青年會等體育建筑採用了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

體育大廈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體育大廈現狀照片
體育大廈的前身是西僑青年會大樓,建於1928年。“西僑”,指的是西方僑民。建筑位於南京西路150號,近黃河路,是上海近代較早開展競技體育活動的場所。
19世紀中葉,隨著上海外國僑民日益增多,國外流行的近代體育運動逐漸在僑民中開展。各種體育組織也紛紛出現。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人菲奇和洛克菲勒等為了讓西僑青年有一所以體育為主,兼具娛樂的場所,籌建了西僑青年會。

體育大廈歷史照片
1928年5月,體育館落成。坐北朝南,由以設計美國近代立體形式而著名的哈沙德洋行主持設計,具體負責的是建筑師安鐸生。此樓設計採用美國工藝美術派風格,仿芝加哥瑞萊斯大廈,外形及裝飾略帶古典式樣,外立面用的是橫三段豎三段的形式。外牆底層砌深棕色面磚,顯出凹凸線。大門口豎立2米多高的金屬燈柱,柱上和柱基均飾以植物圖案浮雕,燈柱下有4個小獅頭,門窗是方框形。二、三層中部有穹形長窗直貫於兩層間。牆面淺黃底色上嵌深棕色磚,構成菱形圖案。四層以上,牆面呈直線凸凹狀,左右各凸出四柱,凹進窗戶,窗下有淺色花飾。
西僑青年會在體育館建成后,每年舉辦籃球、排球的西青邀請賽或公開賽,由西僑組隊參賽,華人球隊也可參加。由於籃球房的設施比較先進,20世紀30年代成了上海籃球比賽中心場地。此外,這裡還有上海最早的溫水游泳池。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西僑青年會體育館一度改名為東亞體育館,於1950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1954年后改為上海市體育俱樂部。2021年完成裝飾裝修工程后,體育大廈內的上海體育博物館已向市民免費開放。
如今這座擁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體育大廈內,一磚一瓦都早已刻上了體育的印記。市民在這裡健身休閑、參觀體育博物館。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現狀照片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建成於1925年,為三層磚砌體與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2957平方米。體育館採用了幾乎當時國內最先進建筑技術,包括室內鍋爐調節水溫的游泳池、設在二層的室內籃球館、三層用鋼結構懸挂的熱身跑道和自然採光的屋頂。

上海交通大學體育館歷史照片及歷史圖紙
體育館的設計者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建筑師庄俊 (1888-1990)。1925年在上海創辦庄俊建筑師事務所,並發起組織中國建筑師學會,任會長。該事務所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國極具影響力的建筑設計機構之一。庄俊早期的建筑風格為西方古典主義,在設計體育館時,他簡化了西洋風格,採用羅馬柱式,結合巴洛克式的雙柱廊,利用當時新的技術,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屋架,使整個建筑庄重大氣而又簡潔嚴謹。

體育館細部照片
該體育館的內外裝飾風格簡潔統一,設計精妙。其入口雖不宏大但十分精致,富有層次的門框增強了立體感與辨識度。此設計理念貫穿全樓:立面上的拱券窗層層內收,形成“透視窗”效果,並與室內廊口、梁柱的線腳形式呼應。在細節上,檐部線條比例精准,光影效果佳﹔室內樓梯的渦狀端部與鐵制欄杆的倒“S”形渦紋,則共同賦予建筑輕巧細膩的質感。

修繕后的二層籃球館
2016年,適逢上海交大120周年校慶,體育館完成修繕並重新開放。這座歷經九十余年風雨的建筑,至今仍充滿活力,其卓越的耐久性見証了當初設計與建造的前瞻性。如今,它依舊典雅地矗立於中央大草坪旁,在校園現代建筑的環繞中,完好地保存著一份原汁原味的古典韻味,令人倍感珍惜。
江灣體育場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江灣體育場現狀航拍照片
江灣體育場位於國和路346號,包括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設備完善的綜合性體育場之一。體育場由董大酉主持設計,成泰營造廠承造,整體工程於1934年8月開工,1935年8月底竣工。

20世紀30年代航拍照片

運動場

體育館

游泳池
體育場建筑均為中國古典復興風格,以清水紅磚為基調,輔以斬假石牌樓、拱券、傳統細部裝飾,形成鋼砼結構下的中國古典建筑意象,既滿足現代體育競技需求,又呈現出獨有的雄渾與優雅。
運動場平面呈橢圓形,整體南北向布置。看台為兩層,清水紅磚外牆,底層設環廊和拱形門洞,東、西司令台為三層,三孔券門牌樓式建筑,斬假石牆面,飾以傳統裝飾細節。體育館屋頂採用當時少有的大跨度三鉸拱結構,外立面處理簡潔,大部分為清水紅磚外牆,勒腳、匝頂以斬假石飾面,並飾以傳統裝飾紋樣。游泳池為清水紅磚外牆,設連續拱券門洞環廊,主入口處設斬假石飾面的三層牌樓式門樓,游泳池池身全鋪白色馬賽克磚,池岸為棕紅色缸磚,十分典雅。
抗戰期間,體育場建筑群損毀嚴重。1949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撥款全面修復並充實了運動器材,於1954年8月竣工。1953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親題“上海市江灣體育場”,1955年5月16日正式啟用。2005年,江灣體育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保護性修繕,主體建筑重現昔日風採。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江灣年均承辦國際、國內賽事百余場,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2007年夏季特奧會、連續八屆亞洲極限運動錦標賽相繼在此舉辦,百年賽場續寫新傳奇。
目前,江灣體育場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運動社群活躍,是上海最具年輕活力的區域之一。
資料: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
圖片來源:上海明悅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市體育局、徐匯區新聞辦、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pastvu平台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