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將於10月18日啟幕

人民網上海10月16日電 (記者葛俊俊)10月16日,記者從第十一屆國際自然保護周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聚焦“科技創新”“宜居城市”“兩山實踐”等核心內容,第十一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將於10月18日至24日舉行,構建公眾深度參與自然保護的科學實踐網絡,讓“科技賦能生態保護,創新繪就綠色未來”融入城市肌理、成為發展共識。
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樣板,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儀式將於10月18日上午在大零號灣科創大廈會議中心舉辦,展示前沿科技在上海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一江一河”智慧治理等生態保護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推出系列重點活動,邀請形象正面、熱心公益的社會知名人士擔任傳播大使發起“綠色未來行動倡議”。
作為“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重要品牌活動,國際交流活動將以線上專題演講形式,向公眾分享全球自然保護的珍貴實踐與經驗。同時,將邀請來自7個國家的20余位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討,分享實踐成果、梳理行動路徑,最終形成咨詢意見與方案建議。
期間,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將推出首批11條生態研學路線,從徐匯西岸“生態藝術騎游”到崇明濕地“生物多樣性探秘”,每條路線都是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實踐課堂。上海39家“上海市環境教育基地”和90家“上海市環保設施單位”集中向公眾開放。
近日,上海已成功晉升為“千園之城”,組委會將於10月19日在上海第1000座公園——西岸自然藝術公園(一期)舉辦本屆生態踐行活動啟動儀式,推介“你好,環上公園”自然教育主題活動,並舉辦“關乎自然,關‘滬’未來”公益市集等主題科普巡展。
此外,上海將從主題攝影展中,評選出100幅優秀作品在滬上文化新地標上海和美術館舉辦公開展覽﹔推出科技創新、一江一河、環城綠帶、垃圾分類為主題的5條City Walk自然科普路線﹔主題科普影視展映活動將在科學影城、全市社區書院、相關中小學校及線上平台展映由本屆國際自然保護周傳播大使陳龍參與拍攝的紀錄片《我的城市鄰居》和榮獲71個國內外重要大獎的“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科普影片﹔“城市昆虫”生物多樣性主題展將在靜安區閘北公園面向市民開放﹔“第十一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展”將於11月上旬在上海動物園舉辦,講述滬滇兩地從長江頭到長江尾、從高山到大海“共抓大保護”的動人故事。
歷經十一載深耕細作,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已從本土科普活動,成長為匯聚全球生態科技智慧、推動全民參與的國際平台,為超大城市探索“科技護綠、全民行動”模式積累了寶貴的“上海經驗”。本次自然保護周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水務局、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