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徐匯區交出多個“第一”答卷
“十四五”期間,徐匯區交出多個“第一”答卷
區域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
在昨天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徐匯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徐匯交出的“十四五”答卷中有多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千億”台階,預計突破4000億元,總量居中心城區第一,人均GDP翻了一番﹔外資總部機構累計達174家,保持中心城區第一﹔人均體育消費居全國第一﹔加裝電梯1330台,數量連續三年位列全市第一。
“十四五”以來,徐匯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增長極、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高地、人民城市建設樣板,在區域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同時,還繪就了人民城市建設的新圖景。
煉成千億集群
在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看來,抓好“科創策源、應用導向、生態支撐”,是徐匯“十四五”以來做好的三件事。科創策源方面,服務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創智學院等創新“國家隊”,集聚清華、復旦、交大、港科大等高校的創新中心以及浦芯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院、交大工研院、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上海五大基礎模型均誕生在徐匯﹔應用導向方面,積極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聚焦制造、文旅、教育、治理等15個領域打造高價值應用場景﹔生態支撐方面,接續推出北楊人工智能小鎮等創新創業載體,做強算力、算法、語料、資本、人才等要素保障,落地國家人工智能子基金等基金,規模超千億元。
在此基礎上,徐匯在“十四五”期間加速重構產業動能,規上服務業年均增速達10.2%,屬地規上工業總產值居中心城區第一。全區外資企業累計近3400家,實際利用外資預計較“十三五”期間增長79.2%,外向型經濟特征愈發鮮明。區內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科創金融等四大產業集群增長強勁,基本達到“4個千億”的產出規模,智能終端、綠色低碳等未來產業快速壯大。
“新地標”串珠成鏈
“十四五”期間,徐匯接續打造濱江功能區,實現西岸“傳媒港、數字谷、金融城、數智中心、熱力秀場、中央公園、創業夢工廠”等高能級功能組團的整體規劃、次第呈現。西岸夢中心、西岸大劇院、西岸國際會展中心等“滬上新地標”正串珠成鏈,國際光影節、浦江游輪、低空觀光、無人機秀等“水陸空”文旅新場景和品牌首發首秀活動在黃浦江畔交相輝映。
位於衡復風貌區的“武康路—安福路”獲評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后,徐匯在此趁勢打造新零售“億元商街”,在漕河涇開發區打造元宇宙街區,助推“十四五”期間全區商銷總額突破8000億元,社零總額突破1300億元。每年在徐匯舉辦的大型演唱會、重大體育賽事有近50場次,全區人均體育消費居全國第一。
這背后離不開徐匯不斷增強的城區綜合實力。“十四五”期間,徐匯累計完成固定投資總額2260億元,較“十三五”翻番,年均增長11%,今年預計將達560億元。
五年民生投入翻番
“十四五”以來,徐匯完成舊住房綜合修繕1150萬平方米,總量為“十三五”的2.7倍,覆蓋近400個老舊小區,18萬戶居民因此得益。通過大力實施“三舊”變“三新”民心工程,約21萬戶居民實實在在受益﹔零星舊改、小梁薄板房屋總體“清零”,完成舊改征收54.4萬平方米,9877戶居民搬進新家園。
區領導表示,徐匯始終堅持“財力一分增長、民生一分改善”。“十四五”期間,徐匯升級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涵,建成40個功能復合的“生活盒子”,新建各級各類學校9所,新建、改建醫療機構18家,新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1家,並率先探索“物業+居家養老”模式。預計“十四五”末,徐匯全區民生投入規模將較“十三五”末翻一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