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穿越時空情感共鳴,《海上生民樂》讓民樂很潮

2025年09月25日17:08 |
小字號

穿越時空情感共鳴,民樂很潮!

剛剛結束在悉尼和墨爾本的巡演,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將於10月21日、22日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參演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

首演於2016年的《海上生民樂》,展現古典音樂的當代表達、中國音樂的國際表達。多媒體音樂現場、民族管弦音樂會、民族室內樂等不同版本,凸顯海派民樂的開放包容。《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版曾先后赴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以色列等地巡演,引發各國觀眾的共鳴。

即將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通過音樂、建筑、光影的有機交響,打造出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自2021年首演以來已完成6輪140場演出,不僅創造了國樂駐演的新紀錄,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當代國樂創新的標杆之作。

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

《海上生民樂》每首樂曲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密碼,共同構成中華美學的當代表達。這些作品絕非簡單的文化符號堆砌,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開場曲《汲古》以距今九千年的骨笛啟幕,這件中國最古老的吹管樂器發出質朴悠遠的聲音,隨后篪、簫、笛等傳統吹管樂器次第登場,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命力。

《離歌》以琵琶演繹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在《十面埋伏》與《霸王別姬》的經典旋律中,訴說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樂團琵琶首席俞冰回憶:“最初《離歌》又名《虞兮》,是琵琶獨奏版本,后來有了雙琵琶重奏版本,音樂更加充盈飽滿,表現力更加豐富。”

嗩吶與電聲《穿越》的三人嗩吶特別版、《蜂飛》的多人特別版,也為演出增添了更多驚喜。嗩吶演奏家胡晨韻說:“無論是哪個版本的《穿越》,每次演繹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們不僅在音樂上呼應,更在氣息、技巧和情緒上彼此激發,讓嗩吶的聲音沖破既定想象,真正‘穿越’時空的界限。”

打破民樂受眾邊界

《海上生民樂》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藝術創新上,更在於它打破了傳統民樂的受眾邊界。演出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范例。

在上海本地,演出已培養出一批忠實的“民樂迷”。觀眾張衡已經是第五次觀看《海上生民樂》:“每次觀看都像打開一個新的文化密碼箱,總能發現新的藝術驚喜。這已經成為我每年夏天最期待的文化儀式。”像張衡這樣的“回頭客”不在少數,有觀眾說,自己的孩子正是在觀看演出后,被民族樂器的魅力深深吸引,開始學習古箏。

暑期檔,外地游客構成了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家長特意將《海上生民樂》列入上海之行的“打卡清單”。更令人驚喜的是,觀眾席中不乏“洋面孔”——不少外國觀眾利用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專程前來。年輕的美國觀眾莉樂說:“這場演出改變了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知,原來它們可以如此現代、如此震撼!”

在社交媒體上,許多觀眾自發分享著《海上生民樂》的觀演體驗。有觀眾評價:“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音樂會,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原來民樂可以這麼‘潮’,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

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完成140場演出對任何表演團體都是巨大挑戰,而《海上生民樂》團隊將每一場演出都視為新的藝術探索。“我們珍視每一次登台的機會,將其視為一次對藝術精進的探索,一次對文化表達的淬煉,一次與觀眾心靈對話的珍貴嘗試。”樂團團長羅小慈說,“我們努力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力求讓每一次呈現都比上一次更純粹、更動人、更能抵達人心深處那共同的情感家園。”

竹笛聲部首席金鍇說:“每一場都是新的一場,每一場都能讓我們沉澱、積累、成長。”古箏演奏家陸莎說,“音樂是活的,每一聲呼吸、每一個音符的情感都是當下最真實的流露。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全新的、與觀眾獨一無二的情感共鳴。”

多媒體、燈光、服裝等環節也在一場場演出中不斷進行調節和改變。導演馬俊豐說:“我們堅守了以音樂為核心的創作底線,同時拓展嫁接其他表現形式,清晰自由地將海派音樂自身的美和變化傳遞給現場觀眾。”

從視覺氛圍的營造到細節之處的精雕細琢,《海上生民樂》不斷優化。正是這種全方位、多維度的自我超越,讓《海上生民樂》始終保持藝術的鮮活與感染力,真正實現“常演常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