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事兒,從“頭”開始

八月底的上海,三伏天剛過,外賣騎手劉師傅坐在涼快的黨群驛站裡,任憑電推子在腦后輕輕振動。碎發落下的那一刻,一陣穿堂風掠過脖頸,他忍不住瞇起了眼,感嘆了一句“清爽!”
每個月,只要輪休或單子不多,劉師傅都會順路來這兒剪個頭。不用排隊,不花錢,老師傅手藝又好,剪完還能順便給手機充個電,再喝一瓶志願者遞上的冰鎮礦泉水。
可就在幾個月前,這一切還難以想象。
那時剛入夏,陽光一天比一天毒。劉師傅整天戴著頭盔穿梭於大街小巷,汗水常常順著過長的鬢角流進衣領。最難受的是劉海,悶在頭盔裡扎得眼睛發痒,偶爾取下頭盔時,頭發濕漉漉貼在額頭上,顯得邋遢又狼狽。
“不是不想剪,是實在耗不起那時間。”劉師傅后來跟黨支部書記王忠月聊天時說,“午高峰過后理發店正排隊,等我剪完,晚高峰的單子都要耽誤了。而且隨便剪一次就要五六十,夠我充好幾次電了。”王書記聽罷點點頭。
沒想到,就在幾天后的3月20日春分這天,上澳塘街區黨支部搭建平台,在徐匯區AI黨群服務站小哥驛站內為這些新就業群體開展了“致敬城市行者 義剪傳遞溫暖”公益活動。
“致敬城市行者 義剪傳遞溫暖”公益活動現場。
劉師傅還記得第一次走進驛站義剪現場時的場景。兩台電風扇搖著頭,吹散了暑氣。兩位穿著黑色圍裙的理發師正在忙碌,推子聲、剪刀聲、噴水聲和大家的笑聲混在一起。店長一邊為劉師傅系圍布一邊說:“天熱了,咱們剪短點,清爽。你們送餐辛苦了,以后每個月都來,別客氣。”
劉師傅閉上眼睛,任推子沿耳廓向上推去。那時他忽然想起之前因為頭發太長鬧過的笑話:有一次送餐到寫字樓,顧客接過餐盒時忍不住說:“師傅,你這頭發……比我的還長啊。”他只能尷尬地笑笑,不知如何解釋。
而現在,剪完發的劉師傅對著鏡子摸了摸自己短短的板寸,整個人仿佛輕了兩斤。驛站志願者小張笑著遞來鏡子:“怎麼樣?精神了吧?”旁邊剛剪完的另一個外賣小哥打趣道:“這下好了,風一吹直接涼到頭皮!”
“致敬城市行者 義剪傳遞溫暖”公益活動現場。
王書記在一旁的桌邊整理著防暑物資,抬頭說:“以后這就是固定活動了。大家有什麼需要盡管說,我們盡量安排。”她記得每個常來驛站的小哥的名字,甚至知道誰喜歡剪短些,誰隻想修一修鬢角。
從那次之后,義剪成了很多小哥日程表上固定的一筆。不需要提前預約,不用怕耽誤接單,更不用擔心價格問題。有時來剪頭,有時只是來坐坐,喝口水,和同樣奔波在城市街角的同伴聊聊天。
如今,當劉師傅再次騎上電瓶車,穿過被陽光烤得發燙的馬路時,總會不經意地摸摸自己清爽的短發。
每一次剪刀的起落,都不只是剪去了多余的頭發,更是剪去了夏季帶來的煩躁與尷尬。而那些被細心收集起來的新就業群體的聲音與需求,最終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關懷,如同夏日裡的一縷清風,吹進“新”裡,也吹進心裡。(採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