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動創新發展再出發,上海楊浦晒出“十四五”成績單

人民網上海9月25日電 (記者董志雯)今天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實干繪答卷 接力新藍圖”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圍繞“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主題,楊浦區委書記薛侃介紹楊浦區“十四五”期間建設發展成果,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海鷹,楊浦區委副書記周嶸,楊浦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尼冰,楊浦區委常委、副區長徐建華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薛侃表示,“十四五”以來,楊浦砥礪奮進,全力做好人民城市新實踐、創新發展再出發、振作楊浦“一股勁”三篇大文章,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產生質變、城區面貌發生蝶變、人民生活實現躍變。
楊浦持續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快征遷改造速度。在五年時間內實現了三個目標、躍升了三個台階:2022年全面完成了二級以下舊裡房屋改造,2024年實現了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的收官任務,今年又讓“拎馬桶”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五年累計征遷改造舊住房42.1萬平方米,讓2萬多戶的居民圓了“宜居夢”“安居夢”。同時將風貌保護、全齡友好、公園城市、韌性安全等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一體推進美麗家園、美麗街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努力讓楊浦人民享受現代城市的美好生活。
“十四五”以來,楊浦全區民生財政投入增長了50.2%,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從43.5%增至52.3%。圍繞教育和醫療這兩個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領域,新建學校14個、新增學位數7070個,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打造高水平醫聯體,健全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制度,讓群眾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聚焦“一老”“一小”這兩個最為柔弱的群體,推動普惠性托育點街道全覆蓋,興辦全市首個科創園區嵌入式托育園,滿足職場父母“上班送娃,下班接娃”的需求﹔持續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下樓可享”的長者食堂網點和“銀發會客廳”,打造最美的“夕陽生活”。
薛侃介紹,為了走好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之路,2023年楊浦區提出要聚焦強化“創新四力”,全力推動創新發展再出發。
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方面,一手抓原始創新,持續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為其提供必要的空間載體、人才服務、政策匹配,助力建設基礎研究先行區和原始創新高地﹔另一手抓科技成果轉化,與各創新主體緊密攜手,共建了一批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催生出了一大批高能級科技成果。“十四五”以來,有18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和超四成市級科學技術獎在楊浦產生。
在提升創新產業競爭力方面,立足楊浦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主導,“人工智能+”“互聯網+”為兩個重點方向,在線新經濟、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科技服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四大新興產業的“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今,互聯網“大廠”、“獨角獸”、“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大批數字經濟企業在楊浦鏈式集聚、拔節生長。
在激發創新生態生長力方面,持續促進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為創新主體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比如,加快建設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區,吸引了一大批拔尖人才紛至沓來,區域內的兩院院士、海外高層次人才等數量位居全市前列。主動承接上海建設全球技術交易樞紐的重大任務,全力支持上海技術交易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做大做強。上海技術交易所成立五年來,累計進場成果1.4萬余個,技術交易金額達到760多億元。
在彰顯創新環境吸引力方面,堅持一手抓軟環境建設,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抓手,在簡化行政審批、規范行政執法等方面累計實施734項改革舉措,全面打響了營商環境最暖城區品牌﹔另一手抓硬環境建設,打造了一批兼具“煙火氣和書卷氣”“人文景和科技流”“時尚風和國際范”的科創社區、街區、園區。近期關注度很高的“V聚場”,就是楊浦建設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的首個落地場景,吸引了一大批頭部“大V”和MCN機構踴躍入駐,“大學—大廠—大V”的創新大三角正在形成。
薛侃說,楊浦在上個世紀曾創造了全市“五分之一”工業產值,進入新世紀再次創造了一個新的“五分之一”——於去年貢獻了超3200億、佔全市五分之一的信息服務業營收。楊浦百強企業發生可喜變化,2020年-2024年,區百強企業區級稅收總量由30.11億元增長至62.94億元,增幅達109%,佔全區稅收收入比重由27.8%增長至45%,入圍門檻由560萬元增長至1454萬元,增幅達160%。這組數據也充分說明,楊浦的企業個頭長高了、力量壯大了、貢獻增多了,真正成為了楊浦的“頂梁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