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構建“智能體經濟” 黃浦江畔傳來AI最強音

黃浦江畔傳來AI最強音
交互構建“智能體經濟”
昨天,各種“靈魂之問”在外灘大會開幕式暨主論壇上相互碰撞:大模型賴以生存的Scaling Law(規模法則)是否失效了?AI智能體能否成為下一個創新突破口?AI的智力上限到底在哪裡?人類又該如何與AI共存……隨著AI能力的倍速增長,業內也出現了更多思考甚至是反思,而這些聲音正匯聚在黃浦江畔,印刻在上海的科技底色中。
“超級個體+智能體”變革
“人類數據紅利正逼近極限,人工智能正在進入以持續學習為核心的‘經驗時代’,潛力將遠超以往。”2024年圖靈獎得主理查德·薩頓是個AI的“樂天派”,認為即便現實數據面臨枯竭,但AI在與世界交互中還能產生新的數據源。
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同樣對AI未來發展保持樂觀。
規模法則被看作大模型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則,即大模型參數越高,性能就越好。雖然業界認為預訓練模型的規模法則在逐漸放緩,即參數堆得越高,性能卻難以提升,但張宏江特別指出,推理模型的出現,塑造了大規模發展的新曲線“推理規模法則”。
正是由於新法則的出現,大模型訓練成本和效率在逐漸改善。在過去三年中,大模型單位詞元(Token)價格正快速下降,隨著大模型性能的持續提升,使用成本也會不斷降低。
展望人工智能的未來,理查德·薩頓提出了四條現實的“預測原則”:第一,對世界應該如何運轉並沒有共識,但沒有哪一種看法能夠凌駕於其他﹔第二,人類將真正理解智能,並借助技術將其創造出來﹔第三,當今人類的智力水平,很快將會被超級人工智能或者超級智能增強的人類遠遠超越﹔第四,權力和資源會流向最聰明的智能體。
基於此,他認為,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將是不可避免的,“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們應以勇氣、自豪和冒險精神來迎接它。”
“人類正在進入‘智能體群’時代。”張宏江認為,當數量龐大的智能體之間彼此交互、執行任務、交換數據、交換信息,甚至交換任務,而人類與這些智能體群的交互,將構成所謂的“智能體經濟”。
受此影響,模型和算力會成為未來組織的核心資產。“企業需要擴大算力,使模型變得更強大,使數據變得更豐富。”他指出,智能體將重塑企業流程,“超級個體+智能體”的組合會帶來巨大產業結構性變革。
讓AI干活仍“一片荒漠”
學界對AI產業化的態度非常積極,而產業端出乎意料地更為保守,他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AI落地應用中的痛點亟待解決。
“現在AI寫文作畫,已經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讓AI干活,還是一片荒漠。”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語出驚人。
AI與機器人的融合發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產業,也就是讓機器人能像人一樣自主感知、規劃和行動。但是,王興興認為,當前具身智能發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包括高質量數據以及模型算法層面。
在數據層面,數據採集和質量問題比較突出,也需要提升數據的利用率。在模型層面,當前多模態數據的融合並不理想,並且在機器人領域,模型與機器人的控制模態對齊也是難點。“比如根據一個生成視頻讓機器人學做家務,單純的視頻生成可能已經比較好,但是如何將視頻生成與機器人控制模態對齊,仍然非常有挑戰。”他舉例說道。
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則認為,專業AI垂類應用有通用大模型取代不了的價值,他以螞蟻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為例,健康幾乎是每個個體的剛需,且有走向高頻的趨勢,“AI醫療健康做到極致,了解病人、能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服務,還能幫助執行解決問題,像一個專業的醫生,這是AI醫療走到最后的目標”。
但與此同時,他也認為AI短期內還無法取代醫生,它更應該是醫生的助手,目前最佳方式就是“人機結合”,“我們希望AI能幫助醫生‘分身有術’,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疑難雜症上,同時讓大量的基層醫生能夠有很好的助手”。
不能隻看“誰跑得更快”
“外灘大會的定位從來不在於炫‘更先進的技術’,而在於探討‘更清醒地理解技術如何重塑我們’。”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李芸在開幕式暨主論壇的開篇發言中表示,在促進技術發展的同時還要為其提供正確方向,促進技術向善向上,這也是外灘大會從設立開始的初衷之一。
“人類簡史系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從“人”的角度出發,反思當前AI行業的發展困境——“我並不反對科技變革。但作為歷史學者,我對變革的節奏和方式感到擔憂。”他認為,歷史上變革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最終目標,而是通向目標的過程。
每當歷史上出現強大的新技術時,社會都要花很長時間去探索與之相匹配的制度與習慣。例如工業化不僅是蒸汽機的故事,還需要公司法、環保法規與社會保障網絡等更多配套機制。
“單有速度,不是進步,”赫拉利認為,實現真正的進步,首先是合作。“如果切斷與他人的一切聯系,僅僅依靠自己,這不會讓你更強,最終那會讓你窒息。把這個古老的教訓帶入人工智能時代,意味著建立可驗証的全球承諾,而不僅僅看‘誰跑得更快’。”
所有的產品都要基於人的需求,所有的創新都要回歸人性。在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看來,“人的需求在哪裡都是不變的,過去三十年不變,未來三十年也不會變”,隻有AI不斷滿足人的需求,才能“進化”出最好的形態。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查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