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灘大會“機器人小鎮”,共繪未來應用圖景

在外灘大會“機器人小鎮”,超百款機器人共繪未來應用圖景
懂“人心”的機器人“同事”要來了
見過機器人“大佬”聚首的場面嗎?如果沒有,不妨去2025年Inclusion·外灘大會特別設立的“機器人小鎮”看看。
在這裡,張江機器人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組成四大機器人展團,邀請40家知名具身智能企業,包括青龍、智元、開普勒、傅利葉等本體公司,帕西尼、無限工坊、愛觀視覺等上下游企業,超過100款機器人齊刷刷亮出拿手絕活。
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真實場景,讓曾經的科幻照進現實。可以預見,機器人深入千行百業、步入千家萬戶的應用圖景正在加速展開。
從簡單場景到復雜環境
走進“機器人小鎮”,牆壁上一副巨大的“勞動最光榮”橫幅詼諧地點出行業當下的最新趨勢——產業上下游你追我趕地突破技術瓶頸,機器人成為人類“同事”指日可待。
想要喝咖啡,有影智科技打造的XBOT Lite咖啡機器人,110秒即可完成兩杯,單日最高產能超500杯。需要送快遞,有推行科技帶來的Carri FLEX,配備六自由度單臂機械臂,輕鬆完成抓取、放置、按壓等多種精細化動作。還有即將進廠的“藍領”開普勒K2大黃蜂,具備“充電1小時,連干8小時”的超長續航和雙臂協同搬運30公斤的大負載能力,可賦能智能制造、特種作業、科研數採等多種應用場景。
要讓機器人進入更多崗位,需要開發更先進的零部件。上海集聚諸多上游企業,從不同賽道齊頭並進。如菲零科技在“機器人小鎮”上展出的一款剛柔並濟的“靈巧手”,不僅具備彈性的被動柔順功能,還以一體化的傳感器和傳動件,實現了低成本的力覺和觸覺感知。愛觀視覺科技創建了仿生雙眼立體視覺的理論體系,結合視網膜的信號處理機制和小腦、大腦等的信息處理功能,開發出一系列高度智能化的仿生雙眼視覺方案。
而要讓機器人進一步“解鎖”更多工作場景,還需突破一道重要關卡——相較於以前在結構化環境中進行重復勞動,如何在非結構化環境中,理解、推理和適應變化的任務。
“關鍵要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大腦’,可以自主處理感覺信息、控制運動,獨立地進行思考、推理、決策等。”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市場總監曹粲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創新中心取得了“國內首個基於擴散架構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模型”“國內首個多模態人形機器人任務執行系統”等30余項核心技術成果。首台植入其“最強大腦”的全棧自研機器人整機“貢嘎一號”也來到“機器人小鎮”現場,展示在執行大空間和跨空間任務中擁有的長視野推理規劃能力。
在“機器人小鎮”可以看到,訓練機器人在非結構化環境中的應變能力,將大幅提升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這也是行業大勢所趨。智元機器人就推出了多款適應不同環境的機器人。如遠征A2-W,通過搭載多模態感知與動態避障功能,能夠實時識別人員、周轉箱及其他障礙物,自主規劃路徑、調整或暫停作業,從而實現高效協作。
從有“智商”到有“情商”
未來,機器人除了能夠識別更多真實世界中的復雜場景外,或許還能夠像科幻電影中那樣——讀懂“人心”。
在“機器人小鎮”現場可以看到,一部分企業通過為機器人加裝“感官”“皮膚”等擬人化的設備,正在逐步為機器人增添“情商”。
“情商”的一個維度是能夠感知人類情緒。傅利葉展出的最新的GR-3,就是一款專為交互陪伴打造的人形機器人。除了擁有親和的柔性外觀外,GR-3配備了傅利葉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統,包括由結構光與RGB廣角鏡頭組合的攝像頭模組作為視覺感知系統、由支持聲源定位的4個麥克風陣列組成聽覺系統、由頭部與軀干共分布的31個傳感器構成的觸覺感知陣列。
“情商”的另一個維度是懂得給予人類“情緒價值”,通過表情、語言等形式進行有溫度的表達。在“機器人小鎮”裡,一款仿生人臉的半身胸像機器人吸引不少觀眾與它進行對話﹔同時,機器人可以進行唱歌等演示。“我們的願景就是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機器人,希望它能夠理解人的意圖,用和人類一樣生動自然的表達方式跟大家交流。”無論科技聯合創始人、運營總監胡麗康說,該款機器人適用於情感陪護、教育科研、導覽講解等領域。
隨著“孤獨經濟”興起,人性情感需求增長讓不少企業看到陪伴型機器人賽道的潛力。如阿拉丁智能機器人在“機器人小鎮”首發首款情感陪伴與情緒撫慰機器人,憑300余種表情配置實現情緒追蹤反饋,還能依托AI心理大模型開展生成式情感陪伴聊天。芙崽的機器人則更像潮玩,給到參觀者擼毛反應、仿生震動及自然體溫等擬真互動,還可進行毛毛語、人類語言雙模對話切換,主動給予用戶心靈按摩,成為用戶的情緒管家。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葉宇 吳愷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