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商圈小馬路上,共享單車“爆倉”如何解?

居民游客抱怨“路難走” 商戶認為“影響了生意” 樓宇企業認為“場面難看”
商圈小馬路上共享單車“爆倉”如何解
南陽路是上海恆隆廣場背后的一條小馬路,幽靜又不失煙火氣。小路非常袖珍,機動車單向通行,人行道寬幅僅1.2米。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每個工作日上午,四面八方而來的共享單車常常讓這段小路變得寸步難行:上班人群將共享單車隨便往人行道上一停,一輛挨著一輛,人行道停不下了,就隨意堆在機動車道上……
南京西路街區管理站站長濮駿一觀察到:上班高峰9時30分后,南陽路上平均5分鐘就新增15輛共享單車,如此高頻的“上新”要持續到11時30分后。
不僅是南陽路,上海恆隆廣場除靠近南京西路的一側道路、其他兩側小馬路皆是如此。放眼南京西路商圈,中信泰富、靜安嘉裡中心、錦滄文華……幾乎每棟大型商務樓宇周邊的小馬路都遭遇過共享單車“爆倉”的問題。
居民和游客抱怨“路難走”,沿街商戶說“影響了生意”,一些樓宇企業因“場面難看”提出“管一管共享單車”的訴求……
在上海市中心核心商務區,共享單車治理並非簡單的秩序管理、市容整治問題,還涉及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規劃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如今,南京西路街道正探索破解這些問題。
“爆倉”背后是需求
上海恆隆廣場有1萬多名白領,南京西路街道轄區每天活躍著至少10萬名白領。實現街區面貌整潔,不能以抑制需求為代價
在上海恆隆廣場內一家外資企業上班的小趙,每天上班依靠“地鐵+共享單車”通勤,她從靜安寺地鐵站出來,掃一輛共享單車,不到3分鐘就能到公司樓下。
恆隆廣場地處南京西路與靜安寺地鐵站之間,到兩站都有500米左右的距離。“騎共享單車最方便。”小趙的辦公室裡,有10多位同事選擇共享單車解決“最后500米”問題,還有一些住得近的同事,經常選擇騎行上班。
上海恆隆廣場有1萬多名白領,整個南京西路街道轄區每天活躍著至少10萬名白領。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南京西路商圈的辦公人群對共享單車需求很大。
這也是為什麼南京西路街道在治理共享單車時,並沒有簡單地要求共享單車企業設置“電子圍欄”——街區面貌整潔的實現,不能以抑制需求為代價。
當然,南京西路商圈的特殊地理環境,也讓“電子圍欄”這一智能化手段在這裡“失靈”:商務樓宇周邊小馬路成片,如果在一條小馬路設置了“電子圍欄”,意味著共享單車可能會堵滿另一條小馬路。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共享單車在南京西路背后小馬路上“爆倉”,根本原因在於城市規劃設計的局限性。“在20多年前南京西路開發建設時,沒人會想到后來共享單車、外賣外送業態會深度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有專家說。
按照現在的相關規定,人行道寬度在3米及以上才能規劃非機動車停車線,但南京西路商圈很多商務樓宇周邊小馬路的人行道當年規劃時就不足3米寬,南陽路的人行道隻有1.2米寬,根本不具備停放非機動車的條件。“當年因城市規劃設計的局限性而引發的‘硬傷’,需要基層治理的精細化來彌合。”有專家說。
先解企業后顧之憂
清運走的共享單車投放到哪裡?街道全面排摸轄區內道路資源,梳理出共享單車“空白點”“空白時段”,引導企業有序投放
在南京西路街道城運中心辦公室,大屏幕上來回切換著各條馬路的實時畫面。工作日上午9時后,各個商務樓宇周邊小馬路上停放的非機動車是城運中心工作人員重點關注的對象。在這一時段,街道聘請的市容環境情況固守隊員會重點留意這些小馬路,實地走訪、巡查,看看是否有共享單車積壓。
解決共享單車“爆倉”,共享單車投放企業要承擔主要責任。南京西路街道找到三大主要共享單車(美團、哈啰、青桔)投放企業,坐下來一起研究解決之策。大家覺得,要加大對小馬路上共享單車的清運力度。
靜安區與三大共享單車企業簽署協議:遇到共享單車積壓的情況時,企業要在5分鐘內響應、20分鐘內到場處置、1小時內完成積壓單車的清運。濮駿一說:“我們一方面與共享單車企業暢通了聯系渠道,一旦發現積壓情況,第一時間通知企業處置﹔另一方面,督促三家企業要將‘5分鐘、20分鐘和1個小時’的響應處置機制落實到位。”
但要讓高頻清運落到實處,首先要解決共享單車企業的后顧之憂。
在南京西路街道轄區內,袖珍小馬路阡陌交錯,在其他寬敞街區使用的“依維柯”清運車,在小馬路“開不動”。街道幫忙支招:使用車型更小的電動三輪車作為清運車,靈活便利。濮駿一統計過,要確保恆隆廣場周邊的共享單車停放有序,每個上午至少要動用22次三輪車,每車以清運30輛共享單車計算,共計需清走660輛共享單車。
第二個問題來了,如此大量的共享單車從商務樓宇周邊清運走,投放到哪裡?
“我們發現,南京西路商圈商務樓宇周邊共享單車的‘爆倉’是潮汐式的。整個南京西路商圈存在共享單車結構性不平衡,其他區域、其他時點還存在共享單車分配不足的情況。”南京西路街道城運中心負責人吳敏妍說。
街道全面排摸了轄區內的道路資源,梳理出共享單車“空白點”“空白時段”,引導共享單車企業有序投放。“比如轄區內的‘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區域,人行道較寬,停放非機動車條件好,但共享單車數量不足﹔距離7號線比較近的常德路有段路,走出地鐵的人群有使用共享單車的需求,但在那段路上經常找不到共享單車。我們在這些區域建立了共享單車停放‘蓄水池’,引導共享單車企業有序向這些區域投放。”吳敏妍說。
多方參與,長效治理
街道對街面停車空間進行了細致的分類管理,外賣快遞車、社會電瓶車、共享單車分區域停放,嘉裡中心則派出物業人員固守街區
共享單車治理的復雜性,在於解決方案並不僅僅著眼於治理共享單車本身。這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發動多方治理力量參與。
南京西路商圈商務樓宇周邊小馬路上停放的非機動車中,還有大量周邊居民、樓宇后勤人員的電瓶車,以及臨時停放的外賣、快遞小哥的電瓶車。
針對居民的非機動車停放,各個居委會進行了細致排摸,向居民發放規范停車告知書,引導居民將非機動車停放在小區與街面上規劃的白線區域內。
針對樓宇物業人員的非機動車停放,街道與樓宇物業協商,引導物業人員將非機動車停放到樓宇地下非機動車庫。“最近,街道上線了‘嗅探’智能監測手段,可以將街面停放的非機動車車牌號與樓宇物業提供的工作人員非機動車車牌號進行比對,及時發現停放在街面上的物業人員非機動車,進行提醒與疏導,以提高街面空間的利用率。”南京西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偉說。
南京西路商圈餐飲店多、辦公樓宇多,因此轄區內的外賣、快遞小哥的電瓶車很多,這一度也是造成路面非機動車停放亂象的一大原因。
過去,經常有外賣小哥在取餐高峰時將電瓶車往餐飲店或者商場門口違規一停,匆匆跑去取餐,造成人行道路通行難,而僅靠行政管理約束這一行為,成本很高。為解決這一問題,街道今年在奉賢路、吳江路等6處餐飲店集聚區域推行“P+W”(Park+Walk縮寫,意為停車+步行)非機動車停放區。
比如在奉賢路上,對著金鷹百貨的一部直達樓上餐飲集聚樓層的電梯,有一處不影響行人通行的區域,在每天取餐高峰的10時到14時變身為“P+W”非機動車停車區,外賣、外送小哥將電瓶車停在這裡,便可就近上樓取餐了。
看到街道治理共享單車停放帶來了良好的街區環境,一些商務樓宇也主動加入到治理中。
在靜安嘉裡中心,一家國際奢侈品大牌對其新開旗艦店毗鄰的小馬路提出了較高的環境要求。街道與嘉裡中心共同考察現場后,商定解決方案:街道對街面上現有停車空間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管理,外賣快遞車、社會電瓶車、共享單車分區域停放,嘉裡中心則派出物業人員固守街區,對非機動車停放進行有序引導。街區秩序井然,營商環境也跟著好起來。
共享單車的治理是動態的,南京西路街道隨著新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治理辦法。
國際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城市創新地標“路易號”巨輪,今年夏天停泊在吳江路上,開放以來吸引日均10萬人次到訪周邊。大客流來了,給城市治理帶來新挑戰,包括增多的非機動車。街道提前部署、精心布局:前期向周邊4個居民區和12棟商務樓宇發放告知書,從源頭預防可能因大客流涌來而引發的矛盾﹔在威海路沿線,科學增設外賣專用停車區,引導外賣車輛規范停放﹔動態調整市容巡查固守模式,加大共享單車清運力度,日均清運單車量達600余輛。街道還整合城運中心、綜合執法隊及市容巡查隊力量組成70人專班,24小時分班值守核心區域,實現全天候、全覆蓋精細管控,營造出整潔有序的周邊環境。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唐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