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玉蘭沁昆侖:推動“上海智慧”扎根南疆,讓教育現代化成果惠及每一個孩子

2025年09月12日17:29 |
小字號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教育廳聯合公布2025年度教育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評選結果。上海對口援建的喀什第六中學(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喀什實驗中學)憑借《制度創新釋放辦學活力——上海市教育援疆團隊助力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實踐》案例脫穎而出,獲評自治區級最佳案例之一。這標志著上海教育援疆工作實現從“輸血幫扶”到“體系賦能”的跨越。

此前,喀什六中於2023年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2024年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自治區德育示范校”“自治區書香校園”。這一系列榮譽不僅是對上海教育援疆團隊十五載接續奮斗的肯定,更標志著“上海經驗”轉化為“喀什實踐”的制度創新成果,為邊疆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上海方案”。

從喀什六中聚焦基礎教育全面提質增效,到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再到喀什大學打造南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思政課程,上海教育援疆“三箭齊發”,成績斐然。

上海援疆干部、喀什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利強表示,教育援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工程。上海援疆將持續推動“上海智慧”扎根邊疆,讓教育現代化成果惠及每一個孩子,為穩疆興疆注入持久動力。

喀什六中:“為邊疆育英才”

聚焦“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喀什第六中學案例創新“診斷-移植-培訓-迭代”四步工作法,通過三大制度革新,構建“制度-人才-文化”三位一體援疆范式。

治理體系現代化,引入上海“一校一章程”決策機制,制定《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喀什實驗中學章程》,創新性將“文化潤疆”“為邊疆育英才”寫入總則。通過“1+1+N”幫扶機制(即1名援疆專家+1名本地骨干+N個管理部門),快速構建學校現代治理體系。先后有七項制度被喀什地區教育局採納為區域標准。

教學管理科學化,引入上海教研“三定三備”備課規范,開發《分層教學模板》在全區示范﹔建立“30分鐘響應”等18項可量化服務標准。重點完善教務管理體系,制定42項配套可視化制度。培育管理理念,設立“管理創新獎”,激發本土教師積極性。

文化潤疆數字化,援疆團隊開發AI德育分析模塊﹔指導開發學生成長電子檔案系統,實現家校數據實時共享。

圖片

上海援疆教師、喀什六中校長陳偉文介紹,從2016年上海對口支援喀什六中以來,先后選派6批78名干部人才赴喀什六中援建。

2023年9月,喀什六中東城新校區挂牌使用。上海援疆教育集團師資培訓中心成立后,已培育自治區特級教師4名、自治區名師工作室2個、地區級教學名師工作室5個,25名骨干教師進入名師工作室,形成“塔尖引領、塔身支撐、塔基夯實”的梯級人才格局。

如今,喀什六中高考升學率連年攀升,入選國家體教融合試點單位,成為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足球人才培養鏈條的重要一環。開展“山海同心·滬喀同行”中華文明溯源研學活動,成為地區特色研學案例。未來,將在辦學經驗推廣、打造國際教育高地、數字援疆等方面久久為功。

喀什理工:奮力實現“十百千萬”目標

根據南疆高等職業教育提質擴容要求,今年,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計劃招生3300人,高職學生預計將超5800人。

第十一批上海市援喀什教育幫扶人才工作隊隊長、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彭宗祥表示,未來三年,將實現“十百千萬”發展目標,即打造10個品牌專業、培養100余名雙師型

專任教師、培育1000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校生規模超過10000人。

夯實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基礎,拓寬人才培養路徑。在自治區教育廳的指導下,進一步發揮“組團式”教育援疆力量,完善學校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示范實訓中心,打造精品課程,培育教學成果。整合資源促進學校,加大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通過建設微專業和專業方向,建立產教聯盟、企業冠名系(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及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推動校政企社協同育人,探索實現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同步聯通。同時,與莎車縣簽訂校地共建戰略合作協議,成立教育聯盟,發揮“一校四縣”中高職一體化培養職教聯盟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推進“崗賽課証”一體化教育教學改革。對1000名學生進行考証培訓,建設3個職業証書考點,對接省市和國家級賽事,開展第一輪五門校級精品課程建設。

下一步,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實習就業工作。落實2023級463名畢業生教師“一對多”包聯的就業工作責任制。確保11月底前,全體畢業生完成實習對接。

圖片

專業拓展方面,2026年,至少新增7個專業、增設無人機技術應用等微專業1-2個。繼續與喀什大學、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等本科高校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爭取再新增高本貫通(3+2)專業3-5個。搭建1-2個專業群,積極申報自治區級一流專業群培育項目。

產教融合方面,完成與100家優質企業的框架合作協議簽署。牽頭成立新疆上海企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並成功召開成立大會,搭建起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發展平台。2026年,爭取數字產業學院開辦。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至2025年底,圍繞學院重點建設的電子信息、機械電氣、土木工程、汽車工程、健康護理、商貿物流等6大專業群,針對性引進相關領域人才,支撐實訓室建設與專業發展。力爭“雙師型”教師佔比50%以上,教師培訓人數70%以上。依托柔性援疆專家開展青藍工程,“老帶新”培養出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學院內涵式發展

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堅實保障。

從“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共建”到“石榴籽小先生”

今年7月,滬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共建推進會在喀什大學舉行。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喀什大學、喀什職業技術學院、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9所合作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代表作交流發言。會議發布《滬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年合作共建總結和2025年重點工作計劃》,生動詮釋“滬喀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會上,上海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青年骨干教師與喀什地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1+1”結對,確立29對結對幫扶關系。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援喀什大學銀齡教師方旭光介紹,2025年上海市高校教師國情教育研修班舉辦,上海48所高校的49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未來,滬喀兩地將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教育協作標杆,構建長效機制,堅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打造有道理、有體驗、有感觸的教育課堂,不斷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

在上海援疆的支持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融入大學生的思政課堂,而且成功塑造小學生的教育品牌。

2024年8月,上海援疆前指聯合喀什地區教育局,在莎車、澤普、葉城、巴楚等四縣創新啟動“石榴籽小先生”計劃。這一以陶行知“小先生制”為藍本的教育實踐,不僅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飛入尋常百姓家”,更以“小手拉大手”的溫情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教育援疆的鮮活樣本。

葉城縣紅軍小學的孜努熱·努爾買買提是廣播站的小播音員,也是家裡的“推普員”。她每天教父親學說普通話,從“你好”“謝謝”開始,三個月后,父親已能流暢背誦唐詩。數據顯示,四縣累計8萬余名學生參與活動,帶動家長16.3萬人次。通過講述神話傳說、英雄事跡、新疆四史,“小先生”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每個家庭,有形有感地增進了“五個認同”。

圖片

如今,“石榴籽小先生”已成為喀什教育的一張金名片。葉城縣評選出千余名金銀獎章獲得者,巴楚縣將活動納入“紅領巾獎章”體系,莎車縣通過親子比賽深化情感聯結,澤普縣開發兩條縣域內青少年研學線路,邀請上海學子手拉手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我們要讓‘小先生’成為國家通用語言的傳播者、民族團結的踐行者、民族融合的推動者”這份願景正在實現:孩子們用普通話講述中國故事,用科學實驗展示現代文明,用戲曲聯唱傳承文化根脈。正如快板節目《爭做石榴籽小先生》所唱:“石榴籽兒紅又亮,小先生們黨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情更濃!”

(來源:上海援疆)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