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車“三問”:計費能否更人性?標識清晰否?申訴難不難?

“我把車停在路邊,讓后排父母下車,隻停了12秒,結果收了4元停車費,真是胸悶!”
“智慧停車”是上海交通部門為推動交通數字化轉型而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無人值守、電子監管、自動計費、便捷支付”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收費轉為執行咪表收費標准,旨在實現停車資源的共享利用,為車主提供更加輕鬆、便捷的停車體驗。
然而,本該更便民的“智慧停車”,卻讓不少市民有“踩坑”之感。顧秀平、周振波等市人大代表認為,“智慧停車”有待進一步提升優化,比如計費規則能否更具彈性、更人性化,停車標識是否清晰明確,申訴渠道能否暢通?
問題一:計費能否更人性些
智慧停車系統在規范秩序方面已顯現成效——不少市民反映,小區門口原先長期被“僵尸車”佔據,導致停車難,如今車位空置率顯著提高,出行便利性增強,但是收費規則的便民性、合理性仍受到質疑。
記者探訪發現,當前城市智慧停車收費普遍按照0-15分鐘、15-30分鐘、30-60分鐘、1小時后每半小時為計費單元模式計收道路停車費。其中,0-15分鐘時段,按不同區域路段收取2元-10元不等費用,最受爭議的也是這一時段的收費。
“智慧停車”幾乎沒有起步免停時段,讓不少車主吐槽, “這個路段從3分鐘開始計費,精准的很。”“3分鐘算客氣的,我們學校門口2分鐘,有時接個娃都來不及。”
“只要駛入一秒鐘即開始計費。”有市民指稱,他在太原路一側靠邊停車,下來買了個包子,包子兩元錢,結果停車要四元錢,很郁悶。“有時候真的是有急事,需要在路邊停一下,比如上個公廁,停兩三分鐘都要扣費。”
計費起點過低,不少市民甚至戲稱“掐秒算錢=智慧”—— “臨時停車,后座下車,都要收你3元錢。”
不同路段智慧停車收費略有差異
不同路段智慧停車收費略有差異
不同路段智慧停車收費略有差異
“攝像頭監控,你只要開進車位幾秒鐘,就收到扣費短信。”一位浦東居民告訴記者,上海圖書館東館外圍停車位,過去收費員下午5點下班后免費,實施智慧停車后,24小時運行。市民張先生抱怨道,水城南路由人工改“智慧”后,“我隻停了一分鐘查看導航,也被收費”。
記者發現,為了躲避停車收費,有的市民甚至將車停在停車位以外,隻因為“對比同路段未劃車位區域免費,規規矩矩停車反而收費。”
為了逃避收費,一些市民將車停在停車位以外。
另外,部分設置在小區門口的路段,收費時段從晚7點至早6點,6點之后就按小時來計費,這與居民作息沖突,“太不人性了,誰早上6點起來去挪車?”
“現行規則未充分考慮便民原則。”市人大代表顧秀平認為,道路泊車屬於公共資源,收費應該考慮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某些需要臨時辦事的人往往隻需要停車幾分鐘,辦好就走,卻要付出15分鐘的停車費,心理上會覺得吃虧,為了不吃虧往往要停滿這段時間再走,這反而降低了停車資源的利用。
“智慧停車”計費能否再人性化一些?顧秀平建議,“智慧停車”能有個起步免停時段,比如智慧停車場實施15分鐘內停車免費,對於市民有辦事需要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電信、郵政、學校、超市附近道路泊位,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採取15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內免費的規則,“這樣可以讓辦事的市民抓緊時間,爭取在停車免費時間限制內將事情辦好,盡快開車離開。”他認為,這種收費規則既可以保証停車規范化,又能顯著提高泊位使用效率,增加城市運行效率。
問題二:標示維護是否到位
“以前這一片都是免費停車,現在全部電子計費了。但是收費標牌不清晰。”外企職員劉先生說,他在徐匯濱江一帶停車時,沒有發現什麼特殊標記,當他收到短信通知,才知道自己在“不知情”的狀態下“被計費”了。后來,他特地開到原處看了看,才發現地面那個“掃描二維碼,支付停車費”的標識被白線遮掩了。
市民龍女士稱,她家附近的幾條馬路邊智慧停車都有“二維碼”標示,“但是下雨天簡直慘不忍睹,全是樹葉污泥蓋著。”
記者發現,部分已建成的道路智慧停車場的地面標線和停車告示牌位置設置不夠醒目,告示牌被樹木遮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地面標線因磨損、落葉塵土遮蓋、採光等問題讓人難以辨認,一些停車位上的二維碼容易被忽視,也很難被掃出。
另外,一些路段智慧停車公示信息,與現場實際設備設置情況不符。有些明明標著智慧停車的路牌,一旁依然有收費大叔上前來人工收費,讓市民有些費解。
下雨天標示容易模糊不清
“一些地段的智慧停車設施建設和維護不到位,需要進一步完善。”顧秀平建議,已公示智慧停車的路段,相關設施建設要及時跟上,不要讓市民停車“沒了方向”,當設備安裝完成或未啟用時,應按已公示的標准進行收費。
他還建議,及時維護保持標識清晰,要讓停車告示牌設置位置更加直觀醒目,及時修剪可能遮擋告示牌的樹木,定期對道路智慧停車場的設施進行維護,磨損的標線及時修補,落葉塵土及時清理,讓人一目了然。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智慧道路停車場建設管理導則》中明確規定,本市智慧道路停車場應在道路停車場起止停車位兩端各設置一塊道路停車收費標志牌,每個停車位均施劃白色車位輪廓線,每個停車位上應安裝二維碼繳費信息牌、標注智慧道路停車場地面提示信息。各區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對所轄區域內智慧道路停車場標識標牌進行更新維護。確保現場標志牌標注的服務信息准確,存在表面污損、字跡模糊等情況的應及時清潔、更新,車位輪廓線、地面提示信息、二維碼繳費信息牌保持清晰、完整,對出現破損的,及時進行修復、更新。
問題三:申訴渠道是否暢通
實施智慧停車后,停車計費全靠AI判定,這讓不少市民感到無所適從。有市民反映,“那天突然收到一條短信,提醒我有一筆75元的停車費待支付,當時就懵了——明明隻停了一個多小時,怎麼會產生這麼高的費用?更讓我無奈的是,根本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投訴、怎麼申訴。”
“我停了7分鐘,收費8元,收費標准明明寫著15分鐘內3元,我也不知道這費用怎麼收的,申訴了也沒用。”一位市民有些無奈。
由於惡劣天氣影響和計費設備技術能力有限等原因,導致系統生成的停車費賬單存在誤差,未達到100%正確,“產生有誤賬單,繳費人產生異議要求‘退費’,是否能‘退’,怎麼‘退’,很多市民不知道相關渠道和流程。”市人大代表周振波說。
不少市民有過類似遭遇。一旦出現錯誤計費、重復計費等問題,他們在申訴時常常面臨“客服難聯系”、“處理周期過長”等困擾,過程令人焦頭爛額。還有部分市民干脆選擇置之不理、拒絕繳費,抱著“既然收費不合理,干脆不繳,看能怎樣”的心態。
繳費人若對費用產生異議,該如何申訴?如果拒不繳費,又將會承擔怎樣的后果?周振波認為,這些信息都應當向社會公開說明、清晰告知。
對此,市交通委表示,目前上海停車APP已開通道路停車欠費異議申訴渠道,市民可以通過上海停車APP,輸入車牌查詢、補交相關欠費,有異議的欠費可以通過APP一鍵申訴,各區交通主管部門安排專人對市民欠費異議申訴進行處理,確認屬於有效申訴的將主動消除其欠費,無效申訴的,會保留欠費,並向用戶主動推送相應進離場照片,便於市民核實,及時補交有關欠費。
如果欠費久拖不繳,會有什麼影響?據悉,2022年,原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印發了《上海市道路停車欠費催繳和信用管理實施方案(試行)》,文件明確規定,單輛機動車在本市單個區行政區域內的道路停車場,欠費行為累計達到3次以上(含3次)或者總計欠費金額達到200元以上(含200元),並經區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按規定程序催繳后,機動車所有人既未在規定時限內提出申訴也未按要求補繳欠費,同時也無証據証明其非當事機動車駕駛員的,欠費信息可作為機動車所有人的失信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目錄並向市信用平台歸集。
市交通委表示,下一階段,將持續提升上海停車中有關道路停車收費支付、申訴、咨詢、退款的各項服務功能,通過發送進場、離場以及欠費補交、催繳通知,將線上、線下催繳方式相結合,完善欠費催繳提醒機制,優化催繳方式,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支付便捷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