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32年《書城》呈現新面貌,座談會上各界專家談期許

堅持,才能讓更多讀者看見

2025年08月16日07:47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從上海展覽中心序館主雕塑向前,走入中央大廳前,不少讀者的視線都被今年上海書展首次設立的“上海期刊百年文脈與科技創新精品展”書架所吸引。

在人們討論紙質閱讀“式微”的當下,今年上海書展有意將讀者目光引向紙質出版的一種門類——期刊。創刊於1993年、經歷過多次起伏的《書城》成為其中值得關注的案例。昨天下午,一場長達3小時的《書城》雜志發展座談會在上海書展上舉辦,多位學者暢所欲言。

《讀書》《書城》《隨筆》三本雜志,在中國讀書界曾留下深深印記。在上海的《書城》,由上海三聯書店主辦,獨具海派文化風格,既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風格,同時封面、版式等又時有新鮮變化。今年3月以來,《書城》封面凸顯自然人文特色,更加年輕化、國際化。

“這半年來,‘書城大家’欄目將通識教育、經典傳播中珍貴的獨創內容給了《書城》的眾多讀者,雜志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書評文章,版式也有變化,除精心設計的封面,一些小細節也很用心,比如用雜志標識做的文章結尾符,既美化版面又強化品牌。”這是上海市出版協會理事長胡國強“讀”到的《書城》新氣象。

“雜志要有人看,文章要好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汝倫談到雜志的定位,“不要預設得過深,但也不要低估這一代讀者,不要以為人人都喜歡吃‘快餐’,真正的‘好貨’還是有人要。”

上海市期刊協會會長王興康建議,雜志要適當“放低身段”,擴大讀者面,要用一般讀者能看懂的表達,字數不宜太長,同時要吸納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作者,用多元的作者吸引多元的讀者。

“大多數人不會去讀黑格爾,像《書城》這樣的雜志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文章表述要深入淺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歷史文化學者鄭培凱說。

“讀書有幾種,有時躺著讀,有時坐著讀。讀《書城》,不是躺著,也不是正襟危坐。向后一靠,能不能讀著讀著坐直起來,讀者需要有所感的內容。”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陳引馳提出,《書城》文章最好有文雅之氣,也要有趣味。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杰同樣提到,要兼顧文章的學理性和可讀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讓有學問、有文筆的作者,給讀者帶來有所得、有期待、愉快的閱讀體驗。

《書城》雜志曾有四句辦刊宗旨“營造讀書氛圍、倡導理性精神、推廣深度閱讀、傳承經典文化”,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鐘捷特別欣賞其中“推廣深度閱讀”這一句。他建議,雜志要更好地提煉“賣點”,同時,要用跨學科的視野提供當下讀者希求的對社會文化的解讀。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李天綱用“地方性”“時代性”“非學術性”歸納對《書城》的期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建議,擴大作者面,讓《書城》成為更多跨界青年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讓“書城體”改變學術體的文風,實現雙贏。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教授鄢秀期待《書城》能進一步擴大對海外讀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王為鬆建議,《書城》與上海書展聯手,向讀者推薦好書。

“一座城市有很多文化地標,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以‘書城’為名的這本雜志就是看不見的地標。”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教授陳恆說。

“讀者為什麼愛讀一本雜志?歸結起來,一是沖著作者,二是沖著題目。”《書城》編委戴燕說,“堅持很重要,堅持才能留下記憶。”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