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虛擬電廠今夏實現多個“首次”

最大響應負荷首破百萬千瓦,有望將先行先試經驗推廣至長三角乃至全國

2025年08月16日07:4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8月14日16時左右,室外氣溫直逼35℃,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營銷服務中心的大屏上,“上海總負荷”曲線卻陡然下降。

這一異常變化的背后,是上海電網成功實施百萬級虛擬電廠需求響應專項調用,實測最大響應負荷首次突破100萬千瓦,達到116.27萬千瓦,創下上海虛擬電廠實測調用新紀錄,而去年這個數值僅為70.43萬千瓦。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上海虛擬電廠正從“技術驗証”轉向“常態化應用”,不僅在調節能級和響應速度上具備“實戰”能力,還結合上海產業稟賦挖掘算力中心和新能源車等場景,有望將虛擬電廠的先行先試經驗推廣至長三角乃至全國。

一聲指令“摳”出更多電

8月11日,上海電網負荷達4055萬千瓦,創下歷史峰值。隨著上海用電量的逐年攀升,本地發電和外來電力都面臨極大壓力,若要“摳”出更多電力,就離不開藏在你我身邊的虛擬電廠。

虛擬電廠本身不發電,只是電力的“搬運工”——通過將分散的可調控用電設備、儲能裝置以及分布式新能源等多種資源,整合為統一調度的“城市電力調節池”。

簡單來說,假設辦公樓的中央空調設定為26℃,當上海電力負荷緊缺時,虛擬電廠一聲指令,成百上千座辦公樓的空調上調至28℃,整座城市的電力緊缺就能極大緩解。

國網上海營服中心需求側管理中心副主任趙建立告訴記者,截至今年8月,上海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接入49家虛擬電廠運營商,總申報可調能力達203.24萬千瓦,較2024年底大幅提升81.17%。

今年,上海虛擬電廠的快速調節能力也在不斷升級,面向建筑空調、充換電場站等電網直控和第三方直控秒級響應能力達到54.68萬千瓦,可實現總負荷“快上快下”的效果。

根據《上海市虛擬電廠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的工作目標,“十五五”期間,上海虛擬電廠將具備年度最大負荷5%左右的穩定調節能力,成為電力保供和峰谷調節的重要支撐。

充電樁向電網反向放電

除了負荷總量的大幅增長,今年上海虛擬電廠還實現在多元場景中的突破性進展。

本次調用期間,上海首次開展了規模化車網雙向互動實測應用,引導新能源汽車通過V2G(車網互動)充電樁向電網反向放電。上海聯聯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參與此次調用的主力運營商之一。作為一家主要服務充換電場站的運營企業,這家公司目前共運營著50余個V2G充電樁。

“此前,我們運營的車網互動示范場站已配合國網上海電力開展過大規模V2G全鏈路集中測試工作。”聯聯睿科技術工程師趙筱竹介紹,去年接入虛擬電廠平台后,多次參與了虛擬電廠需求響應,今年V2G響應貢獻了2600千瓦。

此外,產業園區也在積極“抱團”加入本次調用。莘庄工業區經濟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調節用電負荷,有效實現了降本增效和節能減碳目標,並獲得了相應的經濟補貼。

“我們公司空調系統是用電負荷的大頭,佔比達50%,在不影響辦公舒適度的前提下,適當提高空調溫度設定值,就能達到降低負荷的效果。”低碳組成員滕雷杰表示,在切實感受到參與帶來的綜合效益后,莘庄工業區也主動轉變角色,從最初的參與者積極升級為號召眾多企業共同參與虛擬電廠的推動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首次實現居民社區虛擬電廠響應。8月11日,在虛擬電廠的指令下,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15秒內,讓空調溫度按既定策略自動升高1.5℃,照明、水泵等公共負荷進入錯峰模式,成功削減80千瓦負荷。

今年3月,臨汾路街道試點安裝6台“碳博士”裝置,對分布式光伏、充電樁、中央空調、水泵、公共照明等設備進行智能調控。設備制造商聯元智能的負責人表示,通過AI動態分析社區負荷特性和電網需求,自動生成錯峰用電、有序充電等策略,匯聚社區可調負荷資源近200千瓦。

算力中心是下一個“潛力股”

除了常規的辦公樓宇、居民社區、園區工廠外,虛擬電廠還有哪些“潛力股”?上海將目光投向了“耗電大戶”數據中心。

近年來,在上海AI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算力耗能也在大幅提升。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海互聯網數據中心用電量突破50億千瓦時,逼近全市用電量的3%,且仍在不斷上漲。

目前,上海虛擬電廠的產業扶持政策已非常成熟,參與虛擬電廠響應能拿到真金白銀的補貼。有研究機構估算,上海的智算中心參與虛擬電廠的“削峰填谷”,每年能節約1%電力成本,同時將高耗能算力任務轉移至電價“窪地”,用電成本再降1%。

因此,在趙建立看來,數據中心既有電力調度的規模,也有參與響應的意願。

7月,浦東供電公司利用跨省算力轉移技術,參與虛擬電廠調峰響應測試,實現全國首次智算任務算力跨區域轉移技術驗証。僅需3分鐘,中國電信臨港智算中心將正在進行的人工智能計算任務,轉移至湖北十堰的數據中心,有效降低算力設備用電負荷。

將算力任務轉移到相對空閑的數據中心,實現對虛擬電廠的需求響應。趙建立認為,此次測試初步驗証了點到點的技術路徑,未來考慮從單個任務到任務群進行調度,並有望將這一技術推廣至長三角算力集群。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