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上門家訪遭婉拒,家訪邊界感問題引發熱議

老師上門遭婉拒,家訪還有必要嗎?
家長:可以約在外面或是電話視頻 老師:走進真實的家庭才能更清晰了解孩子
每年開學前夕,新生家訪是學校一項傳統工作。正值暑期家訪,有些家長主動提出,不希望老師上門家訪。家訪一定要去家裡嗎?面對家長婉拒上門家訪,老師該怎麼辦?
家長:不希望老師上門打擾,電話就能解決
每年新生家訪,總有一部分家長委婉地提出,希望和老師約在某個咖啡館見面,甚至還有個別家長明確表示,不要老師來家裡。滬上一所公辦小學的班主任說,今年新生家訪中,有位家長明確表示,不希望老師來家裡,可以通過電話聯系。
近年來,類似婉拒老師上門家訪的情況越來越多見。隨著社會對個人隱私的重視,家訪的邊界感問題引發了熱議。
在現代家庭中,部分家長不傾向老師上門家訪,原因不外乎幾點。一方面,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學生家庭中出現單親、重組,或者家有大病重病化療老人、住房條件困難等各種現象,時有所見,令一部分家長感到老師上門家訪很不方便。另一方面,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電話、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成為日常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有些家長認為,現在通信便捷,有時候一個電話、一條微信也能解決問題,何必大熱天跑一趟呢?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家訪的初衷是好的,但有時難免感到“有壓力”。為了迎接老師家訪,有的家長提前准備,除了最基本的打掃房間,還要布置環境,希望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比如:書櫥裡放什麼書,要特別考慮,營造出注重家庭教育的溫馨氛圍。女兒讀小學的朱女士說,老師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了,自己還在匆忙打掃,很尷尬。為了向老師全面展示孩子的成長情況,還有個別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做了PPT,要向老師展示孩子的成長經歷和個人特長。
老師:家訪不是看家庭條件,要面對面交流
“遇到家長提出不願意老師來家裡家訪,如果有些年輕老師缺乏經驗,只是以‘這是學校的工作要求’簡單回復,難免讓家長感到生硬,在家校關系建立之初,很容易產生隔閡。”曹楊第二中學附屬實驗中學政教主任周世億說,我們會提醒班主任與家長先電話溝通,讓家長明白,老師上門家訪是抱著關心孩子的暑期生活等目的,而不是來看家庭條件的,不要讓家長有壓力。同時,在家訪過程中,對學生隱私給予保護。
“新生家訪,首要的就是師生建立情感的連接。在家訪過程中,隻有教師進入到真實的學生家庭中,通過面對面交流互動,才能真正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的養育方式、家長的教育期待等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從而開展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普陀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德育特級教師王萍說,遇到家長推拒家訪時,教師首先要判斷原因,盡可能打消顧慮,耐心解釋家訪的目的和家訪的重要性。
探索:建立信任感后,再尋找合適的時機
冒著酷暑,一家家上門家訪有必要嗎?家訪的形式,能否更豐富多元?
有些家長主動向老師建議了一些新的家訪形式,比如:家訪選擇到家裡或是哪個空間,由家長來定,這也是尊重學生家庭意願和隱私的體現。也有家長建議,可以採用電話家訪、視頻家訪等多種形式。還有家長提議,與其讓家長左右為難,不如請家長和學生提前來學校與老師見面交流,靈活機動的家訪形式,未嘗不可。
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的《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家訪。《上海市中小學生全員導師制工作方案》提出,導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學年至少進行1次家訪。
如何讓家訪既規范,又能被家長接受?今年暑假前,普陀區下發給全區中小學校的《上海市普陀區教師家訪指南》明確,對於堅持推拒老師上門家訪的家長,老師可滿足其特殊的“需求”,如:約在公共場合見面、先電話溝通。同時,對該學生開展重點關注,積極構建良好的家校關系。更重要的是,等家長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后,再尋找合適的時機進行家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許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