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犬傷門診迎夏季就診高峰 “貓抓病”病例增多

犬傷門診迎夏季就診高峰
最小患者不到1歲,“貓抓病”病例增多
每年7月、8月是犬傷高發時期,由於夏季天氣炎熱,貓狗等動物容易燥熱,出現攻擊性行為,而人們穿短袖、短褲,裸露皮膚較多,也更可能被撓傷或咬傷。
“狂犬病的潛伏期最短隻有5天,死亡率幾乎為100%,所以第一時間就醫,注射狂犬病疫苗進行預防非常重要。”醫學專家指出。
患者中幼童較多
近日,上海多家醫院的犬傷門診都迎來了就診高峰。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副院長熊伍軍介紹,犬傷門診每日接待人數近120人,高峰時期達到150人左右,較1月份淡季增長了47%。傷口集中在手部和下肢部位,共佔比約87%。
上海和睦家醫院開設24小時犬傷處置門診,據急診科主任黎曉光觀察,患者中幼童較多。兒童喜歡接觸動物,但個子較矮,與貓狗等動物距離較近,更容易出現頭面部的傷口。他提及,年齡最小的患者隻有1歲不到,在家被貓撓傷手臂。另一種常見情況是人們在喂食流浪貓狗時被抓撓。
犬傷門診患者以輕傷居多,據浦東醫院統計,需要縫合傷口的患者佔總人數13%。浦東醫院急救重症科唐鋒華副主任醫師說,少數重傷是大型獵犬撕咬造成的。他補充說,目前臨床上發現了多例“貓抓病”,常見於被流浪貓抓傷的患者。“流浪貓身上的病原菌較復雜,抓傷人類后容易引發淋巴系統發炎。主要症狀是反復發燒,有的病人挂了10天鹽水都無法退燒,還需要針對性地培養病原菌再對症治療。”
根據接觸方式和損傷程度,狂犬病暴露分為三級:皮膚完整,無任何肉眼可見的傷口為Ⅰ級暴露,無需接種疫苗,僅需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接觸部位﹔皮膚被輕咬、抓傷,有輕微破損但無出血,定義為Ⅱ級暴露,需要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動清水,交替沖洗傷口至少15分鐘,並接種狂犬病疫苗﹔皮膚被咬傷或抓傷出血為Ⅲ級暴露,在Ⅱ級暴露處理基礎上,還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醫生根據患者的暴露分級、過敏病史和接種史,決定處理措施。黎曉光介紹,傳統的狂犬病疫苗接種共有5針,分別在當天和第3、7、14、28天注射。為了便利患者,減少到醫院的次數,目前還有4針法可供選擇,在當天注射2針,后續在第7和21天注射剩下的2針。首次注射疫苗需要打滿5針,如果此前曾注射過狂犬病疫苗,時間間隔在3個月內無需接種,超過3個月則需要接種2針。
Ⅲ級暴露患者不僅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還必須在傷口周圍注射免疫球蛋白。黎曉光解釋,抗體並非在注射疫苗后立刻產生,需要至少7天時間,因此對於感染風險較高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可以彌補這幾天的空窗期,起到中和病毒的即時效果。
“十日觀察法”不保險
在被狗咬傷后,只要在24小時內注射狂犬病疫苗就一定沒事了?唐鋒華副主任醫師指出,這是常見的一個認知誤區。
他解釋,疫苗注射后需要7—14天才能在體內產生抗體,而病原菌侵入血液后,時間越久,傷口清洗就越難,一旦傳到大腦神經中樞,疫苗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對於頭面部受傷的患者來說,病原菌侵入后更接近腦神經,發病速度更快,感染風險較高。因此,狂犬病疫苗越早注射越好。
此外,唐鋒華提到,網上流傳的“狂犬病十日觀察法”也需謹慎看待。部分病人在當天注射完2針疫苗后,觀察致傷動物在十天內未出現狂犬病症,就不再到醫院注射后續幾針疫苗。他表示,這種做法存在一定風險,“部分患者如腫瘤患者、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接種疫苗后體內抗體濃度未必能起到免疫效果”。最保險的做法是打滿4針或5針狂犬病疫苗。
寵物貓狗接種過狂犬病疫苗,被抓撓、咬傷的主人還需要注射疫苗嗎?答案是肯定的。“貓狗接種疫苗后陽性率為40—50%,因此仍然有攜帶狂犬病毒的可能性。”唐鋒華說。
“給寵物接種疫苗是雙重保險,降低寵物得狂犬病的概率,也是保護人類。”黎曉光鼓勵養寵人士定期為寵物接種疫苗,在外出遛狗時牽緊狗繩。此外,他建議傷口出血需考慮注射破傷風疫苗,並提醒患者在夏季及時更換繃帶,注意傷口是否出現紅腫、流膿等感染情況。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李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