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多元功能

從收費到免費、封閉到開放,從限時到24小時,上海的公園理念已從“城中之園”轉向“園中之城”。環城生態公園帶將以外環綠帶為骨架,向內連接10片楔形綠地,向外連接17條生態間隔帶,與“五個新城”環新城森林公園帶密切銜接,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生態圈。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市綠化市容局,從自然生態、惠民、文化等角度,看看這條“公園帶”到底藏著多少驚喜∼
環城生態公園自然建設
金海濕地公園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典范
金海濕地公園是上海環城綠帶中以濕地為特色的公園之一,對約15公頃水域實施生態治理,水質從Ⅳ-V類提升至Ⅲ類標准。在保留原有湖泊、洲島、灘涂基礎上,通過增加淺石灘、建設小微濕地、構建莎草科多年生植物群落等措施,豐富了水生生物群落,為鳥類提供休憩、隱蔽、覓食的適宜空間。
公園還建有上海金海濕地科普館,在展示濕地生態奧秘的同時,還通過觀鳥平台及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為市民近距離觀察鳥類、體驗生態提供便利。另外,金海濕地公園榮膺全國生物多樣性友好濕地典范,成功入選全國13個生態引領類典范案例之一。
豐翔智秀公園
豐翔智秀公園,是一座集郊野體驗、生態休閑、科創展示於一體的生態涵養公園,公園水生態治理面積約3公頃,經水生態治理后,水質由地表Ⅳ-V類提升至Ⅳ-Ⅲ類標准。公園收集和利用場地的樹皮、秸稈、竹、木頭、稻草、鬆果、木條等,實現了公園廢料的循環利用,建造天然昆虫支架,為戶外自然教育提供場所,為游客創造了獨特的科普體驗。
環城生態公園惠民功能
春光公園<打造城市中的綠色秘境
普陀區春光公園依托近30年自然生長的環城綠帶生態本底,構建“地面綠道+林間雲橋+沉水棧道”三維立體慢行系統,帶市民穿梭林下、林間、林梢,豐富游園體驗。公園改造將零散水系也串聯成網,實現藍綠空間的融合共享,吸引白鷺、棕頭鴉雀等鳥類在此棲息。充分利用保留建筑和林窗空間,增設林間聚場、濱水營地以及兒童游樂廣場等多樣化的功能空間,為公園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片來源:市綠建中心
梅隴生態公園滿足市民多元需求
梅隴生態公園,深掘“梅隴”二字之精髓,通過“環湖、兩帶、五園、十八景”的空間布局,打造梅林似海、隴上田園景象,讓市民在自然的湖、林、花、果、田之間得到心靈治愈。園內種植超1.5萬株繡球花形成6000平方米花海,配套兒童游樂設施與自然劇場,構建全齡共享的生態休憩空間。
環城生態公園文化功能
孝親公園感受孝親文化傳承
孝親公園,作為浦東新區的環上公園之一,不僅是自然的棲息地,更是孝親文化的傳承地,精心塑造了孝親敬老主題空間,種植了有著“中國母親花”之稱的萱草。園內的高東老宅,更是孝親文化的重要傳承紐帶。老宅內展示的“二十四孝”和“新二十四孝”展板,如同無聲的教科書,時刻提醒著人們要珍惜親情、傳承孝親文化。
沔青公園延續古鎮文化特色
沔青公園,作為橫沔古鎮的后花園,這座公園延續著以古鎮文化為主題的風貌特色,同時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集民俗生活體驗、生態漫步、宅院游賞、娛樂休閑、體育運動等為一體的好去處。在設計過程中,保留了所在林地原本的生態基底,以歷史浮雕牆、文化小品等形式展示古鎮歷史,描繪水鄉畫卷,具有江南園林典范。
這個夏日,無論是漫步濕地觀鳥、騎行綠道追風,還是在河畔品茗、森林中露營,市民都能在“生態+”場景中感受人民城市的溫度。未來,隨著更多環上公園的全面建成、環城綠道貫通,上海市民將進一步感受到“離城市不遠、離自然很近”的詩意空間。
資料:市綠化市容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