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3萬億“藍海”,如何得先手
上海推出專項平台,今年“開源”后迅速擴容,企業涌入“爆單”頻頻

■我國有1.4億套住宅亟需適老化改造,“人老”疊加“房老”,使得適老化改造成為一項緊迫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有望成為一條房地產行業深度轉型的新賽道
記者 戚穎璞 段心玫
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日前公示的名單顯示,“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服務平台”從今年一季度起面向市場公開招募服務商以來,隊伍迅速擴容,服務企業數量已從首批10家激增至目前59家,僅最新一批次就新增35家。某滬上知名家裝企業在服務平台上線的第一周便很快爆單:“我們收到200多個咨詢單,成交30多單。”
企業爭相涌入,業務頻頻成交,平台的熱鬧景象印証了適老化改造產業的潛力。專業機構推算,日益增長且多元化、個性化的改造需求,正驅動這一銀發經濟新板塊加速成型,催生出3萬億元大生意。誰能精准解決老人居家痛點,誰就能率先贏得市場。
需求梯度催生多元供給
徐匯一處老小區內,“程流風勞模創新工作室(適老化改造)”剛剛落成。工作間展示的一處衛生間“大有乾坤”:台盆自帶扶手,底部懸櫃內凹便於輪椅靠近﹔牆櫃梳妝鏡的角度可調,適配坐姿使用﹔淋浴間不設常規擋水石,而是大面積使用快排地漏,確保出入無障礙且不積水。
這是徐房房屋維急修中心打造的衛浴適老化改造樣板間。2024年,這家物業企業將適老化改造視為公司的兩大主營業務之一,組建起一支專業團隊,並在今年申請加入了“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服務平台”。
“十多年前,適老化改造主要是裝個扶手,現在我們有多種安裝包供居民選擇。”中心主任王海斌說。
這種轉變,順應的是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的客觀現實。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態的老年群體出現的功能需求梯度,倒逼服務供給從單一性邁向多元化。
“單是‘洗澡安全’這一項需求,就可能經歷從在浴缸旁邊加個扶手,到浴缸改淋浴,再到配置坐浴椅和緊急呼叫按鈕的漸進式升級。”業內人士說。越來越多具備經濟能力的家庭,傾向於在老人步入高齡前實施“全屋適老化改造”。
目前,“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服務平台”引入的服務商,已涵蓋物業維修、家裝設計、建材生產、智能家居等不同主體。可供選擇的服務包產品包括“扶手抓杆、防滑產品、報警防護”“浴改淋”和“智能家居、健康監測、局部改造和全屋改造”等。
正是因為這種多元化需求的日益涌現,具有較強集成能力的企業,才能通過場景組合化方式入局。首批服務商之一的上海百姓裝潢有限公司,根據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家庭環境,可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適老化家裝方案。總經理謝昌啟介紹,從玄關開始,沿日常動線安裝全屋扶手,一字形扶手輔助平穩行走,U形扶手便於抓握借力﹔廚房操作台根據老人身高定制高度,彎腰洗碗不再費力﹔吊櫃中暗藏的升降架可用遙控器控制取物,告別搬凳爬高的危險動作。
人工智能也是適老化改造的新賽道。比如萬物心聯實驗室推出的陪伴型桌面機器人UnyBan,正與徐匯憓家物業服務展開合作。500台搭載AI語音交互系統的機器人即將批量入駐徐匯龍南佳苑,通過機器人“小管家”,老人不用出門或打電話,對著機器人說一句東西壞了,物業就能即時接收短信並派單。機器人的陪伴系統還能主動聊天、監測情緒變化,甚至根據老人的心情創作專屬音樂。
挖潛老人的深層次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存在不少“偽適老化”產品,比如功能齊全的智能馬桶,但操作煩瑣,不適合老年人使用。有的操作台高度太低,影響了輪椅的使用,這些都是因為對市場認知不全。
從數據看,我國有1.4億套住宅亟需適老化改造,“人老”疊加“房老”,使得適老化改造成為一項緊迫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有望成為一條房地產行業深度轉型的新賽道。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提供多元化服務,挖潛老人真實的深層次需求更為關鍵。
老人的需求痛點,有時不在於居家改造本身。
“有的老人怕麻煩,怕折騰,不想因為改造影響日常生活。”徐房房屋維急修中心維修隊隊長程流風坦言,為了滿足老人需求,物業企業主打便捷,提供快速安裝的套餐包,基礎安裝隻需1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通過無塵施工、環保選材等細節把控,可以實現“改造不擾老”。
百姓裝潢還與基層社區聯動協作,解決全屋改造時的臨時居住難題。在長寧區一個衛生間改造案例中,獨居老人李先生在3天施工期間搬進了社區長者服務中心,不僅吃住無憂,還有工作人員照護陪伴。施工團隊則提前完成測量和預組裝,實現“首日拆除,次日安裝”的極速改造。
公共環境的適老化升級往往也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最近幾年,浦東金爵公寓進入高頻“微改造”。保利置業該項目經理王延超介紹,這幾年,小區把無障礙通道換成防滑鋪裝,改造沉降路面方便老人走路,在小區中心廣場安裝防蚊裝置和LED燈,方便老人夜間活動交流。花費不大,卻能有效應對小區的老齡化加劇難題。
龐大市場尚在初級階段
適老化改造雖坐擁億級老人與億套待改住宅的龐大潛在市場,但企業普遍面臨盈利難題,清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尚未成型。
換句話說,這門生意沒那麼好做。記者調研發現,企業盈虧狀況分化明顯:部分企業能維持10%至15%的微薄利潤,但有部分企業甚至陷入“做一單虧一單”的困境。
究其原因,居家適老化改造市場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市場培育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不少老人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需求。家住田林新苑的94歲老人郭振峰告訴記者,以前隻覺得在家中行走不便,直到區有關部門主動提供了適老化改造,才感受到改造的急迫性。放眼全市,如何讓更多老人了解這一消費選項,尚需各方一起發力。
另一個原因在於,老人普遍生活節儉。一些定制化適老產品,因未形成規模效應,成本普遍高於常規產品,加劇了價格敏感度。
針對這種現象,目前一些適老化消費補貼政策,正在有效促進市場培育。今年4月1日,上海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發布《關於優化推進本市老年人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見》,針對滬籍老年人的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全面升級,最高補貼額度提升至5000元/戶。在適老化改造完成后,補貼金額根據老年人經濟狀況、健康等級分類核定。
有專家指出,政府雖然不用包辦養老保障,但是可以通過更優惠政策扶植行業。比如考慮稅收減免,建立更多的平台渠道,幫助企業擴大受眾面等。
記者手記
小小的扶手,能多大程度改善居家養老的生活品質?年輕人可能想不到,甚至連老人自己可能也沒想過。
採訪中碰到的一位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很多老人直到社區主動提出幫他們提供渠道申請改造家裡設施,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有這些需求。這並不奇怪——老人習慣了家裡的老樣子,走路或站立不穩時,他們會下意識地扶著牆或洗手盆湊合。真正切中需求的適老化改造,效果立竿見影。
然而,當企業紛紛涌入這片“藍海”,深入接觸老人生活后才發現,這場變革沒那麼簡單。一些“偽適老化”產品暴露出設計者忽視老人真實使用習慣。也許,挖掘老人內心深處的、連他們自己都未必能清晰表達的需求,才是一把打開市場的鑰匙。
從民生需求中發掘的萬億級“藍海”,絕不只是冰冷的商業藍圖。這既需要企業用創新解決老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更需要細致體察他們對生活尊嚴的渴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