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支持科技類社會組織登記成立作為管理服務重點
“搭好台”讓新型研發機構“唱好戲”

作為最具創新活力的社會組織形態之一,科技類社會組織遍布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正成為上海創新機制的重要載體。比如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參與繪制了全球第一張高維度人類表型組全景導航圖,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開發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第一梯隊的公有鏈系統……
這背后,離不開社會組織准入登記管理部門的保駕護航。市民政局將支持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登記成立作為近兩年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服務工作的重點,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准推進,著力破解登記難題,努力“搭好台”讓社會組織“唱好戲”,使得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公益基金會等成為推進科技創新、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為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們通過做好登記服務‘小窗口’,搭好社會組織服務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大舞台’,進而推進上海社會組織在參與服務五個中心建設中彰顯價值、展現作為。”市民政局局長蔣蕊說。
變“等候審批”為“主動服務”
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以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為核心目標,通過匯聚人才、學術研究、科技項目管理、科技中介等職能,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支持的非營利性組織,包括學術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和行業協會等。登記注冊是其成立運營的首要環節。
“在申請登記過程中,我們進行換位思考,給科技類社會組織及時的指導服務和經驗分享,在現行制度框架下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幫助他們盡量少走彎路。”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登記處處長黃井波說。
在注冊登記過程中,不少新型研發機構常因理事會成員人選短期內難以確定而延誤申報。為破解這一難題,民政部門主動轉變服務理念,變“等候審批”為“主動服務”。“在機構籌備材料階段,我們就提前介入輔導,將服務做在行政審批之前。待其材料完備,即可無縫對接‘一網通辦’平台高效辦理。”黃井波說,在此過程中,市民政局持續強化與市科委、市教委等部門的協同聯動,合力開通登記服務“綠色通道”,為新型研發機構提供全流程的專業指導與服務保障。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當初登記時就享受了“綠色通道”服務。這家專注於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的新型研發機構,匯聚了以創始人龍凡和圖靈獎得主、首席科學家姚期智院士為核心的一流團隊,成員主要來自清華大學“姚班”、上海交大ACM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我們1月注冊,3月就順利拿到了証書。”該研究院行政副院長王瑜介紹說,“在設立過程中,相關部門為我們開辟了‘綠色通道’,整個過程非常順利。”
“從窗口治理到小灶講解。”黃井波表示,在咨詢階段,強化“一對一”精准輔導,將登記政策、辦事指南、程序步驟和材料規范宣講到位,對章程、組織構架、申請書等核心要素,主動“理誤區”“講難點”﹔在材料申報階段,實行“7×24小時”不打烊服務和響應機制。部分新型研發機構有時雙休日或夜間召開理事會,市民政局會同市科委等實時連線指導、答疑解惑。對時間緊迫、不熟悉操作界面的申請人還主動提供幫辦服務。對一些重要、緊迫及有特別要求的社會組織成立,實現當天審核、當天召開審議會,當天進行核名,跑出登記“加速度”。
從“技術判斷”到“價值判斷”
社會組織在登記中有不少難點,比如針對申請人登記后辦理印章刻制、稅務、社保登記等事項,要跑不同部門,填報多份材料,不少研發機構為此飽受困擾。“為促進規范便捷登記,我們主動跨前,變‘政府思維’為‘群眾視角’,刀刃向內優化工作流程。”蔣蕊說。
2023年,市民政局推出社會組織成立“一件事”,在辦理登記的同時,申請人可同步申請辦理8個與社會組織成立后密切相關的事項,並在全市“一網通辦”平台打通民政、經信、公安、社保、稅務等8個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登記業務和其他8個事項“一表申請”“一網通辦”。 大大減少群眾辦事環節、跑動次數,有效壓縮辦理時間。
“雖然申請流程相對繁復,但政府部門給予我們極大支持。”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助理韓麗妹回憶。上智院肩負用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范式變革、實現科技原始創新策源的使命,申請登記時恰逢“一網通辦”系統改版,在注冊過程中遇到不少技術問題。“工作人員主動介入,還協調技術人員下場,幫我們解決難題。為盡快完成注冊,還組建了工作群,所有問題都在群內實時提出並得到及時反饋,真正做到了辦事流程‘一件事’。”韓麗妹說,最終,研究院僅用兩周便成功完成注冊。“最近我們正在申請3A級社會組織,同樣得到了全流程的指導和服務。”
辦事流程“一件事”,映射著政務服務理念從“技術判斷”向“價值判斷”的深層躍遷。蔣蕊說,“當遇到難題時,我們會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而不是簡單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
這種價值判斷不僅體現在注冊環節,也貫穿於整個服務過程中。樹圖研究院在申請企業所得稅減免時曾遇到挑戰:相關政策要求,民辦非企業機構的平均工資不超過行業平均工資的2倍。“研究院需要從全球招募頂尖科學家,其薪酬水平必然位於行業頭部,這使得研究院難以滿足傳統免稅條件。”
針對這一瓶頸,政府部門靈活施策,為他們量身定制了解決方案:只要獲得新型研發機構認証,即可申請免稅資格。這項精准的政策突破,有效解決了研發機構吸引和留住國際一流領軍人才的后顧之憂,為持續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目前,樹圖區塊鏈已經孵化並承載了數百個海內外生態項目。
成就“會員幫手”“政府助手”
目前,上海科技類社會組織達1100余家,活躍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他們發揮著“外腦智庫”優勢,匯聚行業智慧,為政府科學決策、精准施政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便是典范,通過組織技術研討、協商解決行業共性難題,在政府與市場間架起橋梁,成為名副其實的“會員幫手”與“政府助手”。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與上海水木絡繹科技人才發展創新中心合作,推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項目落地上海閔行“大零號灣”。
上海還率先出台政策組合拳,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上個月,上海啟源國資創新策源公益基金會揭牌成立,這個全國首家由地方國企聯合發起設立的公益基金會,專門資助前瞻性、顛覆性基礎研究及其成果轉化。
從局部探索到整體推進、從試點應用到賦能百業、從以會聚智到興業引才,科技類社會組織正日益成為思想理論的“專家庫”、創新成果轉化“加速器”、科技人才“催化劑”,助力上海科創中心開創新局面。(記者 王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