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發布措施和配套政策 激勵領軍企業在技術底層創新突破

2025年08月05日09:04 |
小字號

上海發布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若干措施》及“探索者計劃”細化配套政策

激勵領軍企業在技術底層創新突破

■投入達到或超過1億元/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1000萬元

■投入5000萬元至1億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500萬元

■投入1000萬元至5000萬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200萬元

昨天,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市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上網公開,旨在加快健全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面向上海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升企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

作為《若干措施》中“探索者計劃”的細化配套政策,市科委昨日發布了《上海市基礎研究“探索者計劃”管理辦法》,以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進一步擴大合作企業規模。

聯影醫療同日宣布的“國產光子計數CT進入臨床”這一重要突破,就是在“探索者計劃”支持下實現的。“中國企業的創新越來越需要基礎研究,要在技術底層的科學原理上有所發現,才能取得更大的創新突破。”聯影研究院院長胡鵬說,“上海出台這個政策,將引導更多的企業投入基礎研究。”

“授魚”與“授漁”兼備

在一些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是:政府財政約佔50%,企業約佔35%,社會力量約佔15%。與之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健全,絕大多數資金來自財政,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較少。市科委基礎研究處介紹,在新質生產力轉型的重要拐點,華為等一批中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關注和投入正持續增加,為加快培育這種科技領軍企業,《若干措施》提出了“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兩類政策。

“授人以魚”指的是通過財政資金,激勵企業投入基礎研究。比如,市教委等部門支持上海高校聯合企業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政府、企業按照1︰1比例共同出資,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支持企業利用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對使用科學儀器設施和服務產生的費用,按照企業實際支付額的50%給予補助,每家企業每年最高補助100萬元。

為激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若干措施》規定:基礎研究投入達到或超過1億元/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1000萬元﹔5000萬元至1億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500萬元﹔1000萬元至5000萬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200萬元。

“授人以漁”指的是通過制度設計,推動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比如,對承擔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等建設任務的企業,將基礎研究投入納入籌建標准和評估體系,規定年度基礎研究投入佔總研發支出的比例不低於10%﹔市國資委等部門引導國有企業布局基礎研究,在年報統計表中單列基礎研究支出類目,對經費支出經審核符合條件的基礎研究投入,根據規定加計視同利潤。

民企外企加入“探索者”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業與政府深入實施“探索者計劃”。這項計劃始於2021年,引導企業在市科委指導下,凝練技術難題背后的科學問題,並通過向社會發布項目指南,邀科研人員申報,立項后由企業與市科委共同出資、管理這些基礎研究項目。

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業加入“探索者計劃”,覆蓋央企、市屬國企、民企和外企4類企業。作為第一家參與“探索者計劃”的企業,聯影醫療在醫學影像領域設立了多個應用性基礎研究項目。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員賴曉春承擔的項目是“高束流下半導體探測器的動態響應機制”。“光子計數CT能拍出更清晰的彩色照片,而且輻射劑量很低。”

2022年以來,賴曉春團隊與聯影研發團隊緊密合作,研究光子計數CT探測器的動態響應機制,並將他們發現的科學機制應用於器件開發。在這一校企合作項目推動下,最近,聯影光子計數CT進入中山醫院和瑞金醫院,啟動了臨床測試和臨床醫學研究。

胡鵬認為,基礎研究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不能停留在開會交流層面,而是要以項目和機構為依托,把合作落到實處。在項目和機構上,《若干措施》都有布局,前者是“探索者計劃”,后者是高校企業協同創新中心。“政府遴選、出資支持協同創新中心,有利於校企科研團隊深度融合。”胡鵬說,“聯影正在這方面進行探索,與上海交大、瑞金醫院聯合成立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採用科研人員校企雙聘方式,取得了很好成效。”

做科學家的“投資人”

企業設立公益基金,也是投入基礎研究的一種重要途徑。《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引導帶動全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事業。對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按照基金會投入的50%給予共同支持。

“這項政策會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支持基礎研究。”泰坦科技副總裁馬琳杰說。去年6月,泰坦科技捐贈300萬元,設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這是一個非公募基金,實行“充分信任+不論成敗+科學監管”的公益模式,遴選基礎研究項目,支持科學家勇闖前沿科技“無人區”。

今年6月,首批3個項目獲得基金會立項支持,它們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屬於材料科學和化學化工領域,都是科學家的原創研究。這種“無人區”探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公益基金本著不論成敗的初心,對每個項目資助50萬元。

這些項目的周期為兩年,在執行過程中,科學家可自由調整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基金會隻監督經費使用情況,確保科研經費不挪作他用。項目驗收時,基金會科學評審委員會不考核論文,更看重研究工作有沒有挑戰性和創新性。

除了以泰坦科技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上海國企也已行動起來。近日,16家市屬國資國企共同出資籌建的上海啟源國資創新策源公益基金會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由地方國企聯合發起設立、支持基礎研究的公益基金會。“我們希望更多企業以設立公益基金的方式,與政府一起資助前沿基礎研究。”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負責人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俞陶然)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