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和澳門合作走深走實,越來越多項目開花結果,雙城民眾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東方明珠”與“掌上明珠”攜手

2025年08月04日08:54 |
小字號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由上海市氣象局與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合作開發的“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澳門版)”受到關注。它以台風“韋帕”影響澳門為例,不僅能實時提供台風監測及影響預報產品,在AI氣象預報模型和大語言模型加持下,還能為城市多災種生成防災減災指南。

滬澳交流如今駛入快車道,自2021年以來,雙方共簽署11份合作協議,涉及金融、會展、文化、旅游、青年等領域。展望未來,“東方明珠”與祖國“掌上明珠”攜手,會讓雙城民眾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進一步拓展兩地合作深度與廣度,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科創合作向成果轉化延伸

無論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還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都把科技創新擺在更重要位置。上海有場景、有市場、有先進技術,澳門有資本、有開放環境、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雙城科創合作已從過去“從0到1”的技術開發合作,向“從1到10”的成果轉化領域延伸。

比如,復旦大學分別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開展合作,推動重大科技項目聯合申報和成果轉化。上海搭建起科創交流平台,累計支持18個滬澳科技合作項目,與澳門高校在微電子、行星科學方面開展聯合研究。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科創項目形成“上海研發,澳門落地”的轉化閉環。無人機飛行於澳門高樓間,信息實時傳回上海……澳門青年杜家豪與內地同事在張江創立上海獅尾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主攻無人機系統與應用研發。如今他把上海技術帶到家鄉,為澳門高樓做外立面巡檢。

新合作領域不斷擴展,傳統合作領域也在日益鞏固。目前,雙城在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現代金融、城市更新等領域合作密切——2021年“澳門周”在上海成功舉辦,2023年上海作為主賓城市參加澳門世界旅游經濟論壇﹔2021年上海作為伙伴市參加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2023年澳門以主賓城亮相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與內地協同發展,澳門與上海合作更顯蓬勃生機。”上海澳門聯誼會會長馮儀告訴記者,期待兩地在更多領域形成產業合力,共享教育、科技、醫療等優質資源,惠及更多長三角及大灣區同胞。

幫助澳門青年增強國家認同感

青年是滬澳交流的主角。如今,不少上海學生去澳門讀書,越來越多澳門青年來到上海生活,兩座城市間距離越來越近。

“我們會在澳門開展‘學長計劃’,向同學介紹上海情況﹔在上海,我們組織活動讓大家盡快熟悉這裡、融入這裡。”上海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理事長湯可蓓介紹,如今約有700名澳門學生在上海高校就讀。今年5月底澳門年輕人在打浦橋日月光中心組織“澳門文化日”活動,通過“澳門記憶館”“粵語對對碰”活動,讓上海市民感受澳門獨特魅力,體驗澳門之美。

湯可蓓就讀的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受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委托,參與編寫澳門中學歷史教材《經濟與社會生活》。同時,雙城持續實施“澳門千名教師精英培訓計劃”,已在滬培訓12期339名澳門教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上海通過參與教材編寫及教師培訓,幫助更多澳門學生了解國情,增強國家認同感。

生長在澳門、奮斗在上海,已經成了不少澳門青年的新選擇。“以前大學生讀完書后,基本都回到澳門工作。現在越來越多理工科學生看重上海的機遇,留在這裡,繼續深造。”泓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滬澳青年交流促進會監事長馮倍豪說,國家重視新興行業發展,這給澳門青年人很多機會。他所在企業關注國產替代項目孵化,內地的應用場景、發展空間比澳門大,有更多青年加入其中。

去年11月,“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總結會暨第十期結業式舉行。這個俗稱“澳門班”項目源於前特首何厚鏵的提議——借助上海優勢和經驗,為澳門年輕人提供學習鍛煉平台。澳門主辦方、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介紹,歷屆285位學員中,近六成成為澳門社團主要負責人或骨干,近20人進入特區政府工作,在推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作用。

雙城合作顯現溢出效應

滬澳合作正走深走實,越來越多項目在開花結果。經貿領域,上海企業參與澳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由上海隧道股份參建的澳門輕軌東線,將串聯起凼仔碼頭、關閘、國際機場等澳門對外樞紐。金融領域,兩地政府部門輪流舉辦金融工作會議,2021年首家滬資背景投行海通銀行澳門分行開業,去年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上海代表處開業,為雙城經貿合作提供更多契機……

“上海已成為澳門企業來內地發展的‘橋頭堡’。”多位受訪的澳門人士告訴記者。澳門已連續7年參加進博會,去年有39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超660平方米,向內地展示澳門及葡語國家特色產品及服務。

澳門企業“走進來”的同時,上海企業也在“走出去”。澳門與葡語國家有密切聯系與語言優勢,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間的“精准聯系人”﹔上海在制造業、科創領域優勢明顯,雙方抓住共建“一帶一路”機遇,真正實現資源互補、經驗互鑒。

去年7月,兩地企業以聯合組團形式走進葡語國家安哥拉、莫桑比克。“非洲葡語國家政局較為穩定,資源豐富,我們與澳門方面攜手,組織上海企業走進當地,深入了解市場情況與營商環境。”市政府港澳辦工作人員介紹,上海企業在咖啡豆、物流貨運、辦公家具等領域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合作溢出效應正在顯現。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承擔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葡語版制作和維護工作。按照《滬澳氣象科技合作協議》,兩地將攜手推廣氣象科技成果到非洲葡語國家,為其定制氣象預警工具和分發系統平台,加強當地早期預警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攜手走出去也在惠及兩地民眾。馮倍豪上世紀90年代隨父母從澳門來到上海,親歷上海巨變與澳門回歸。“在上海生活,讓我們對國家的認知更清晰,發展道路更認同。”他牢記父輩的話,“澳門繁榮得益於祖國發展,我們理當飲水思源。”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洪俊杰)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