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不回老家”留在上海的大學生都在干啥?

暑期“不回老家”留在上海的大學生在干啥
有的到車間觸摸產業脈搏,有的在一線修課程,有的做志願服務。暑假成了實習、實操、實踐黃金期
對於大學生來說,兩個月的暑假是一個可以放飛自我的悠長假期,而今年,他們中不少人卻選擇“放假不回老家”。這些留在上海的高校學子在干啥?有人在車間做項目,有人去企業修課程,還有人做志願服務——暑期成了他們實習、實操、實踐的黃金期。
走出象牙塔,走上生產線
當一個略顯瘦弱的女生戴著安全帽、身著工裝出現在廠房車間時,是不是看上去有點“違和感”?而事實上,李冰玉,這名2022級博士研究生從博士二年級起就在中化學裝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實習,開展“沉浸式”科研了。
華東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聯合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像李冰玉這樣的研究生紛紛走出“象牙塔”、走上“生產線”。李冰玉攻讀的“1+3”工程博士學位,實踐課題就來自輪胎制造行業裝備發展的真實技術需求。
暑假裡企業不放假,李冰玉照樣“上班”。“輪胎,不僅是橡膠那麼簡單。”李冰玉告訴記者,橡膠材料容易導致生產不穩定,同時,在傳統模式中,工人需要根據經驗對生產過程進行調整,也容易導致人為錯誤。
瞄准這兩大痛點,李冰玉的實踐課題聚焦開發用於輪胎生產過程的智能控制技術,目標是提升輪胎半部件(如胎面或胎側)共擠成型技術的制造質量和效率。為此,李冰玉最常面對的裝備就是“復合擠出機”,工廠就是用它將橡膠原料加熱,並塑造成輪胎的不同部件。“通過智能控制技術,可以讓生產過程根據實時情況自動作出調整,不需要人工干預,實現輪胎在不同條件下的穩定生產。”
入企實踐,最初感覺“如履薄冰”,后來發現“如魚得水”。原來,工程碩博士專項為李冰玉配了兩位導師:一位是她的校內導師杜文莉,另一位是她的企業導師、中化學裝備下屬子公司桂林橡膠設計院的總工程師陳憶琳。“理論問題找校內的杜老師,工程問題找企業的陳老師。”
按計劃,李冰玉的課題8月要接受實戰性的技術測試。對於這位徒弟的駐企表現,企業導師陳憶琳連連稱贊:“理論基礎扎實,勤學好問,積極上進﹔工作中吃苦耐勞,面對困難有一股韌勁,很快就融入了團隊和項目中。”
當然,這位總工也坦言,“挑戰之一在於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斷層,作為導師,需要花較大精力去向學生傳授行業知識,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把控好課題的難度。”
對於未來工程師來說,下車間可能永不嫌早,在本科階段就可以走出第一步。今年暑期至今,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卓越班”的28名學生已經在生產線干了一個多月了。從上海新鬆機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裝配線上,到上飛飛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測試區內,再到上海安奕極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設備前,這些學生以“准工程師”的身份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沉浸式駐企實習。
作為上海電機學院應用型高校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這個暑假駐企培養項目的三大企業分屬機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塊。在上海新鬆,學生深度參與協作機器人應用調試項目,直面柔性生產線中的實際工程問題﹔在上飛裝備,航空零部件制造的標准之嚴苛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大國工匠”對精度的要求﹔在安奕極,智能化設備的設計與測試流程讓學生掌握了產品的系統集成邏輯。
“在核對過程中,我發現了幾處2D圖紙與3D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通過與技術部同事溝通,最終確認是圖紙更新不及時導致的。”參與實習的學生章逸凡感慨,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診斷故障、優化流程、參與研發討論,使書本上的動力學分析、材料特性、控制原理等知識變得鮮活而具體起來。
作為校內導師的歐陽華兵欣喜於學生成長的速度。“我見証了同學們從‘紙上談兵’到‘上手能做’的蛻變。”在設計環節,學生們跳出純理論框架,結合生產工藝調整方案細節,真切理解“設計圖紙必須適配制造能力”的邏輯﹔在測量環節,學生們對“微米級誤差影響飛行安全”有了具象認知﹔在裝配環節,從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鉚接順序的流程把控,學生們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關聯整機性能”的行業准則。
“我們非常歡迎同學們走進工廠車間,”上飛裝備總工程師郭洪杰表示,“我們不僅希望同學們充分了解飛機制造的各個環節,並且以企業員工的標准鼓勵他們在實際任務中動手動腦。”同時,他還希望能夠借助學校平台,推進加工工藝優化方面的研究和測試,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贏。
“去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實習不是簡單的‘換地方’,而是重構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院長劉軍強調,這種“產業初體驗”並非走馬觀花,而是通過實地考察與自主研學,使學生觸摸產業脈搏,為后續學習設立清晰的坐標,注入內生動力。
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自7月中旬起,上海商學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140余名學生,陸續前往上海和平飯店、上海中心J酒店、寶華萬豪酒店、寶龍艾美酒店、上海艾迪遜酒店等50余家國內外知名品牌酒店,開展長達6個月的運營崗位實習。
上海商學院將夏季學期實踐教學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環節,設定必修學分。全校統籌規劃“認知實習+體驗實習+專業實習”的進階式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環節不斷線、有深度,使實踐教學全員覆蓋。
“之前開展過幾次雙選會,酒店和學生互相選擇。”上海商學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教學負責人席宇斌告訴記者,大一學生的實習基本集中在酒店一線崗位,比如前台、餐飲部、前廳、行政樓層接待、私人管家等。實習前,學校老師和酒店人事部門就密切溝通,酒店崗位的專業老師“一對多”帶教,不僅對學生逐一進行評價,還會對學生獲得的客人好評數進行排名。“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了解行業、企業和崗位。”
與此同時,AI也在賦能夏日裡的實踐教學。上海商學院夏季學期將多家合作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課堂、實訓室。如工商管理學院學生參與AI賦能的新零售企業市場拓展策略制定﹔商務經濟學院為學生提供金融、貿易、流通等領域的AI實戰平台﹔藝術設計學院結合商業綜合體開辦“海派智創:AIGC驅動時尚飾品設計研習營”。上海商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曉峰表示:“學校將夏季學期打造成為淬煉學生真才實學的‘黃金期’,將行業前沿、真實項目、企業導師引入人才培養核心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同為商科專業院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今夏也掀起AI+課程教學改革熱潮,不僅開出“智領財經 模塑未來”人工智能通識系列公開課,還開啟短學段“行業專家進課堂”。
通識系列公開課集聚全校14個學院的30余位教師共同打造,按AI時代職業規劃、AI工具深度實操、AI賦能財務創新、AI賦能經濟新形態、AI倫理與法治等九大專題,發布近60個精品視頻課程。參與選課的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2023級學生韓力錦說,通過公開課學習,看到了財經與AI融合的無限可能,意識到掌握AI技術可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而在短學段的課程設計中,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特邀23位行業精英,帶著模擬應用場景走進課堂,率領同學們直擊行業最前沿。在《金融科技前沿動態》課程中,方正中期期貨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傅啟銘與上海特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許文波聯袂為學生解讀期貨市場數據建模、AI量化分析,探討區塊鏈技術如何驅動“現實世界資產通証化(RWA)”變革。
“這些前沿的金融知識與實踐經驗,拓寬了我的學術視野,讓我對未來的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標。”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金融科技學院2023級學生林潤昕說。學校教務處負責人表示,未來學校將持續以產教融合為基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鍛造精專業、懂行業、會AI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公益實踐,助老助殘
暑假裡,還有不少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進行志願服務,助老助殘。
在浦東碧雲頤養院,記者聽到老人們向AI軟件詢問“高血糖能不能吃香蕉?”“明天浦東會不會下雨?”,或者發出“幫我生成一張適合畫在扇面上的國畫”等指令。大學生志願者在一旁耐心輔導,還重點教授老人識別AI合成內容與真實影像,提升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在“愛,在您身邊”公益老人陪伴志願活動中,這些心理學專業師生創新性地將團體心理輔導與AI沉浸式體驗工坊相結合,打造出“數字反哺”“智慧關愛”的助老模式。“其實,我們不是在教技術,而是在重建信心。”活動設計者、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蔡丹說。
按照“三階教學法”,志願者先通過“反口令游戲”“搖擺時鐘”等心理互動建立信任,再一對一幫助老年人下載使用AI工具,嘗試繪畫、合成歌聲、制作視頻等不同功能,最后鼓勵老人自主創作、相互協助。這正好對接《上海市養老機構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中提出的“暖心陪伴行動”等要求。其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學理論支撐,包括社會支持理論、終身學習與腦科學理論、自我效能感重要性、同伴影響與互助效應等。
“豆包,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80歲退休教師陶阿婆對著手機輕聲說。幾秒鐘后,屏幕上便呈現出漓江的旖旎風光。“蠻有勁的!這張和我兒子在桂林拍的一模一樣!”74歲的庄阿姨開心地一把拉住大學生志願者的手,連連感嘆“人工智能真好”。浦東新區民政局副局長杜瑾表示:“這種‘心理筑基+科技賦能’的模式,為智慧養老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這套“AI沉浸式體驗工坊+團體心理輔導”的智慧關愛方案將推廣至全市22家養老機構。
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如何轉化為代際共融的機遇?暑假裡,聚焦“社區微更新”理念,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建學院“一桑一祉”團隊以浦東新區高東鎮樓下佳苑為試點,開展面向“一老一小”人群的空間改造實踐。
在社區裡,他們圍繞中央廣場與兒童之家兩處空間同步推進。室外,通過以節氣農作物為主題的彩繪,結合糧食安全科普,在紅磚立面上提升文化表達﹔室內,則通過新增糧食主題牆繪與亞克力展板,營造更具趣味與教育性的社區環境。
這次社區“微更新”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師生聯合設計與實施,注重“低成本、小尺度、可持續”的改造路徑,在不破壞原有格局的基礎上實現功能提升與氛圍優化。暑期改造完成后,空間面貌顯著改善,居民駐足交流明顯增多,社區活力被有效激發。目前,“一桑一祉”團隊已在浦東、奉賢多個社區完成微更新實踐,正在推進黃浦區老西門、瑞金二路等地的項目實施,持續探索不同社區的微更新機制與共建模式。
與此同時,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童畫故事助殘扶困團隊則在上海市智協的支持下,讓團隊青年與困境群體攜手,在奉賢區南橋鎮與社區陽光家園合作完成了一次殘疾人友好型社區空間改造。
牆繪美化、輪胎休息處翻新、萱草花種植、木片裝飾、手印牆打造……“煥新”讓殘障人士熟悉的社區空間“活”起來。依托建筑學專業能力,團隊通過調研訪談摸清需求,經方案溝通、凝聚共識,最終落實改造行動。
居民喬女士目睹大學生們專注地進行牆面彩繪創作后,感嘆道:“連我家小孫女也被這份美好吸引,每日都纏著我帶她來觀賞,說比畫冊裡的風景還動人。”
與青年們一起改造,智力障礙人士王先生笑著說:“我從來沒有體驗過這樣的活動,很開心,也很感激!”據悉,這些青年以“專業+公益”的方式,已投入服務超200小時,完成5處社區空間的助殘扶困微更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徐瑞哲 李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