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喀青年“雙向奔赴”:思想共振共繪援疆新圖景
——滬喀青年宣講聯盟開啟智力援疆新篇章

“作為一個祖國邊疆最基層的鄉鎮,我們能聽到來自上海頂尖高校高材生的講課,甚至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也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喀什市葉城縣洛克鄉副鄉長高峰說起剛剛順利結束的主題宣講,不無感觸地說。
2025年7月24日,“滬喀同心·青春理享會”援疆15周年主題理論研討座談會在新疆喀什上海援疆前指舉行,“滬喀青年宣講聯盟”同時成立。在寶山區委宣傳部組織下,來自寶山區委黨校、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的青年宣講團隊,隨即在葉城及周邊市縣啟動了以“六個一”為核心的系列活動:即舉辦一次座談交流、成立一個青年宣講聯盟、組織一場圓桌論壇、策劃一批宣講素材、開展一系列宣講活動、形成一系列機制和成果。
圓桌論壇:滬喀青年共話邊疆未來
聯盟啟動次日(7月25日),“滬喀青年圓桌論壇”在葉城縣國學書院拉開帷幕。論壇以“滬喀青年對話未來:知識報國與思想引領的雙向奔赴”為主題,通過青年對話、專家點評等形式,深入探討援疆實踐與民族團結的創新路徑。青年代表們通過《葉城宣傳片》沉浸式感受絲路古城的歷史底蘊與現代脈動。來自上海的6名大學生與葉城2名大學生代表圍繞“邊疆建設、文化互鑒、青年使命”三大主題展開熱烈交流,從教育幫扶、文化傳承等維度分享了見解與實踐。專家們對青年發言進行了深度點評。
“這次論壇讓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抱負遠大的新時代青年,深入理解了基層理論宣講的意義。我將努力踐行論壇主題,以知識報國,用思想引領做好宣傳。”葉城縣宣講團成員、西部計劃志願者龐佳玲說。
青年群體的跨地域交流不僅促進了文化互鑒,更在實踐層面推動了民族團結的創新發展。葉城縣返鄉大學生阿布都薩拉木·吐拉買提說:“參加完今天的滬喀青年說座談會,我收獲很多,很多優秀的前輩們分享的經驗,也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我也會緊跟他們的腳步,去為建設家鄉作出應有的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努爾比婭告訴記者:“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到喀什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通過交流,我也聽到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我們以前在上海主要是學習理論知識,走向一線、走向基層、走近百姓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夠,經過今天聽大家的分享,我也希望回去以后再總結一下,能夠回到上海為大家講解新疆的故事。”
系列宣講:精神鑄魂·產業筑夢
在葉城縣烈士陵園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紀念館(全國唯一該主題紀念館),講解員楊娟的深情講述令宣講團成員動容。參戰老兵、“戰斗英雄”司馬義·買買提的外孫麥麥提明·麥吐送講述的“喀喇昆侖精神”,更讓團員們身臨其境感受到衛國戍邊的責任與奉獻。
來自天津師范大學的熱依汗姑麗·麥麥提和福建師范大學的熱汗古麗·艾合買提,作為葉城返鄉大學生代表,分享了如何用青年語言講好愛國主義教育,並表達了學成返疆、建設家鄉的決心。
寶山區委黨校專家圍繞活動主題進行了交流。葉城退役軍人創業者、新疆新藏線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講述了從脫下戎裝到扎根邊疆的創業故事。
“這場跨越五千公裡的青春對話,核心在於讓深沉持久的家國情懷,在當代青年中引發最強烈的共鳴。”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寧娉在宣講中的一段話,道出了兩地青年的心聲。
與此同時,幾公裡外的葉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另一場聚焦“鄉村振興滬喀協作實踐”與“基層治理文化融合”的宣講交流同樣熱烈。相比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紀念館的精神洗禮,這裡更側重產業與發展。
同濟大學單鑫教授解析了“葉城核桃產業園區生態規劃”案例,並與當地企業代表就產業發展痛點進行了深入交流。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欣宇以《文化是橋,治理是舟》為題,闡述了對基層治理中文化融合的思考。葉城青年創業者則圍繞“青年行動與社區賦能”主題踴躍提問交流。
深入基層:“三全六講”落地邊疆
“要把宣講成果落到實處,走向最基層的青年是必不可少的。”葉城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洛克鄉作為葉城縣下轄鄉鎮,平日上午算不得特別熱鬧,但是當宣講團來到洛克鄉,現場被年輕人們坐滿了,“聽說這次來宣講的老師不僅是一名高材生,也是一名援疆干部的女兒,我們就是想來聽一下她對我們新時代新疆的認識和希望。”洛克鄉青年阿布都熱合曼·麥麥提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懿欣的父親是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也是上海新一輪援疆工作啟動后第一批來到葉城工作的援疆干部,“在那幾年裡,每到暑假我都會來到葉城,棋盤鄉杏子樹下蘸著鹽水的水煮羊肉、核桃七仙園裡第一次見到帶著青皮的核桃、從房間窗戶裡就能遠眺到的雪山,構成了我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懷揣著這份特殊的感情,吳懿欣作了題為《石榴籽同心筑夢:從東海之濱到昆侖山下的十五年見証》的宣講,贏得現場陣陣熱烈掌聲。
據悉,寶山區正著力探索“三全六講”宣講模式融入援疆工作的實踐路徑,促進寶山與葉城兩地理論宣講骨干深度交流,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特別是本土大學生)的核心樞紐作用,建立以“滬喀青年宣講聯盟”為核心的長效協作機制,力爭形成《案例集》、品牌聯盟、骨干隊伍和宣講素材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為探索可復制、可持續的智力援疆、文化潤疆新路徑貢獻“寶山智慧”。
(來源:上海寶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