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科技金融領域16家市屬國企聯合設立公益基金會

2025年07月30日09:15 |
小字號

上海科技金融領域再創新——16家市屬國企聯合設立公益基金會

引資金活水注入基礎研究動力

重點投向“卡脖子”“無人區”“轉化鏈”“青年人”四個領域

今天,上海國資完成科技金融領域的又一項創新——上海啟源國資創新策源公益基金會將正式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家由地方國有企業聯合發起設立、支持基礎研究的公益基金會。

基金會由上海部分國企發起和募資,資金將通過無償捐贈方式,支持前瞻性、顛覆性基礎研究及其成果轉化。

解題恰逢其時

近年來,上海基礎研究投入高速增長、研究成果豐碩,但與國際相比存在一個問題,即投入資金來源單一。上海基礎研究投入九成來自財政資金,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反觀發達國家,近一半基礎研究投入來自企業與社會捐贈。

這也很好理解。基礎研究周期長、風險高、短期收益不明顯,企業天然傾向於聚焦應用研究,導致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不夠充沛。

雖然上海企業此前成立了不少公益基金會,但投向多為鄉村振興、助學養老等,對科研服務的關注投入不夠。如何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卡脖子”技術攻關,成為一道“必答題”。

十二屆市委七次全會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科技攻關,推動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如今,上海國資主動“向前一步”解題,在布局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的前端,開始為基礎研究引入更多資金活水,推動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匯聚國資力量

從構成來看,啟源基金會的“國資基因”十分鮮明。

基金會由上海市國資委作為業務主管單位,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聚集16家市屬國資國企共同出資籌建。

這麼做的目的,是通過匯聚國資力量,彌補企業直接投入基礎研究的“動力缺口”,通過公益化運作,降低技術攻關的風險成本。

當然,對於這些上海國企而言,啟源基金會不僅僅是簡單的“慈善組織”,更是參與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工具。16家國企涵蓋金融、投資、制造、交通、能源、消費等多個領域,這種“跨領域、多維度”的結構,可以更好地將產業需求與科研方向對接,推動基礎研究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未來,基金會將成為國資系統內促進基礎研究、支持前沿技術突破、推動成果轉化的核心平台。 下轉 5版(上接第1版)一方面,把企業技術的“痛點清單”轉化為基金會的“資助清單”﹔另一方面,將基金會支持的科研成果反哺企業,推動“公益投入”向“產業價值”轉化,通過概念驗証、產業轉化、金融支持、園區孵化等多重渠道放大相關成果。

投向領域精准

據上海國資委介紹,基金會未來會重點關注四個領域:

一是“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挖掘並捐贈資助優質項目。

二是“無人區”探索,支持量子科技、可控核聚變、腦科學、深海深地探測等前沿領域的“從0到1”突破,先試先行,搶佔高地。

三是“轉化鏈”銜接,通過資助成果轉化與交流活動,打通“實驗室”到“產業端”的最后一公裡。

四是“青年人”重點支持,基金會將加大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高風險基礎研究或概念驗証,重點支持3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自主選題,用公益力量為科技人才“托底”。

基金會將與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攜手,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以及未來產業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加強捐贈資助、資源賦能、信息交流、專家資源共建等合作。基金會還將與上海市國資委“揭榜挂帥”研究課題聯動,擇優予以定向支持。

據悉,在“啟源”品牌打響后,基金會將發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科技公益事業,撬動多元化資金支持科創,推動上海科技公益從“單點突破”向“生態共建”升級。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張楊)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