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線“書生”科學發現平台

為科學研究提供“革命的工具”

2025年07月26日08:47 |
小字號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前夕,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線“書生”科學發現平台(Intern-Discovery),邀請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地球等各個學科的科研人員試用,實現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的雙向奔赴。

“我們希望通過體系化的AI賦能,為科學研究提供‘革命的工具’,推動科研范式變革。”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白磊說。

這個平台採用“通專融合”開發思路,以“書生”大模型為通用基座,搭載了200多個用於專業領域研究的智能體。科研人員可調用各個智能體,讓這些AI助手從科學大數據中識別潛在科學規律,開展跨學科的知識發現和技術創新研究。近日,臨港實驗室結合這個平台的多智能體系統,發現了肝癌和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

隨著深度學習和大模型興起,科學界已發生“工具的革命”,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推動了單點突破。如何在此基礎上,實現科學發現的群體智能涌現?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提出了“三元論”理念:科學研究是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對象三大要素的總和,三者構成動態系統,而非孤立節點。通過人工智能促進三者相互作用、協同演進和螺旋式上升,將創造出“革命的工具”,推動科研范式變革。

為了讓AI賦能完整的科研流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匯象科技等高校院所和企業團隊,將實驗設備連接到平台上。為此,他們開發了科學智能上下文協議,已接入百余種廠商設備標准接口,覆蓋生物、化學、材料等學科。“科學發現平台用戶可遠程調用第三方機構的實驗設備,並通過智能體自動調度實驗流程並分析結果,獲得的實驗數據會實時反饋給大模型,實現科研資源的共享和任務協同。”白磊告訴記者。

目前,平台搭載的多智能體框架已助力科研團隊取得了創新成果。憑借這個框架的深度研究能力,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臨港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緊密協作,構建了多智能體虛擬疾病生物學家系統“元生”(OriGene)。它可協調多個專業智能體,對多組學信息、臨床數據和文獻專利証據等多模態數據進行推理,從而系統性、大規模地識別疾病治療新靶點。

近日,“元生”研發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圍繞肝癌、結直腸癌兩種疾病類型,測試了它尋找原創靶點的能力。

在肝癌治療研究中,“元生”系統通過多組學數據智能挖掘,鎖定G蛋白偶聯受體GPR160為關鍵靶標,隨后自主完成了全鏈條驗証,已在3例患者來源腫瘤片段模型、12例患者來源類器官中觀察到顯著的抑瘤效果。針對結直腸癌,“元生”從多個競爭靶點中優選出精氨酸酶ARG2,並完成了從分子機制到臨床模型的自主驗証,在4例轉移性患者來源類器官模型中觀察到強效的抑瘤響應。

這兩項研究表明,“元生”系統已具備發現原創靶點的能力。在其他科研領域,“書生”科學發現平台搭載的智能體也嶄露頭角。比如在超導材料領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合作,用智能體優化了高溫超導材料制備工藝,使材料的穩定性和電流密度顯著提高。可以預見,隨著平台用戶增加和智能體技術迭代,“書生”將幫助科學家收獲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俞陶然/陸天添)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