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 撬動基層治理 “大能量”
——上海嘉定區外岡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

引言: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的外岡實踐
在上海這座常住人口超 2300 萬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面臨著人口結構復雜、利益訴求多元、資源整合難度大等挑戰。嘉定區外岡鎮以 “老大人” 社區治理品牌為突破口,將退休老黨員、老干部、文藝骨干等社區精英凝聚成基層治理的核心力量,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文化賦能、民主協商、多元共治” 的基層善治之路。
從首支 “老大人” 隊伍成立至今,這支由百余名 “銀發先鋒” 所組成的基層治理力量,已累計解決民生難題千余件,成功將 “治理難點” 轉化為 “幸福支點”,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 “外岡樣本”。
黨建引領:鍛造基層治理的“銀發先鋒隊”
政治引領:把牢基層治理 “方向盤”
外岡鎮將 “老大人” 隊伍建設納入基層黨建重要議程。例如在恆榮路社區,“老大人” 遴選需經過 “個人申請—黨組織初審—群眾評議—公示聘任” 四步流程,其中黨員比例不低於 60%﹔又如,黨員居民李建文阿姨作為合唱團牽頭人,堅持將紅色歌曲教學融入日常排練,在演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等經典曲目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居民群眾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 “黨建+文化”的居民活動模式,讓黨的創新理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組織孵化:構建全周期培育體系
為了提升 “老大人” 的專業能力,外岡鎮建立多維度的培育機制,即在賦能上,定期對老大人團體進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講授基層治理、法律調解等課程,提升老大人的業務能力﹔在實踐上,安排資深“老大人”帶領新成員參與矛盾調解、社區議事等實戰場景。例如蘭郡社區“老大人”管老師,通過“傳幫帶”培養出 5 名年輕調解骨干,2024 年成功化解遺產糾紛、噪音擾民等難題 10 件。此外,外岡鎮設立“老大人黨員先鋒崗”,讓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充實基層治理力量,使其承擔上傳下達、服務群眾、凝聚社區等職責,從而真正架起黨群之間的“連心橋”。
機制保障:激發隊伍內生動力
為確保 “老大人” 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外岡鎮建立多種機制以賦能老大人隊伍發展。一是實行“老帶新”制度,要求每位退出者推薦1-2名接班人。例如李建文阿姨為了培養合唱團副團長,有意識地帶領新人參與活動策劃、矛盾調解等全流程以確保服務不斷檔。同時,外岡鎮也格外注重採取“榮譽激勵”的方式,例如景苑社區老大人郭偉明曾被評為外岡鎮“先鋒老大人”,同時連續4年被評為嘉定區“優秀樓組長“,從而形成 “評選一個、帶動一片” 的示范效應。
文化賦能:激活社區治理的 “精神黏合劑”
“文藝團隊+治理平台” 的創新模式
恆榮路社區的 “合唱團” 是 “老大人” 文化治理的典型案例。李建文阿姨將單純的文藝團隊升級為“治理共同體”,團員們在熱身過程中相互交流鄰裡問題。而鄰裡間也因共同參與合唱團活動而彼此熟絡、互幫互助、化解矛盾。正如李建文阿姨在採訪中所說:“大家都來這裡跳舞,每周來跳舞心情都變好了,回家之后氛圍也更好了,而且大家都在同一個合唱團,有什麼矛盾自然也是好解決了。”
全齡段文化活動的治理效能
杏花社區以 “杏十坊” 為載體,打造 “一老一小” 文化生態圈,即在杏藝坊開設非遺面塑、書法繪畫等課程,由 “老大人” 倪放華老師等社區能人負責授課,年均開展活動 60 場,吸引 500 余名社區老人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傳承文化,更成為老年人參與治理的 “緩沖帶”——老人們在課堂上交流社區問題,形成“文化議事” 的獨特場景。
民主協商: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 “微觀實踐”
"老大人議事廳":搭建居民協商主平台
外岡鎮各社區普遍設立"老大人議事廳",構建了"居民提事—老大人議事—多方決事—共同辦事"的民主協商閉環。景苑社區通過該平台每月收集居民反映問題20余起,老大人郭偉明採用"分級處理"模式,即能現場解決的立即調解,而遇到復雜問題則聯動居委、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共同協商解決。2024年以來,該社區通過老大人議事廳成功化解充電樁安裝、外牆保溫層維修等重大民生問題十余件。
“微網格議事角”:延伸協商末梢神經
恆雅社區創新設立“微網格議事角”,由樓組長老大人牽頭組織微協商。老大人邵文喬在整治地下車庫堆物問題時,採取“實地調研—群眾聽証—試點推進”三步工作法,兩個月內完成10余個地下車庫的徹底清理。該社區通過網格議事角解決的問題中,九成問題實現"當日議、當日決",重復投訴率顯著下降。
"方言調解":本土化協商特色
針對動遷社區老年居民多的特點,葛隆村老大人陸明賢運用方言優勢開展"茶桌調解",生動踐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創新實踐,僅在2024年就成功化解宅基地糾紛8起、家庭矛盾15起。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學鋒向我們介紹道,“老大人用鄉音講鄉情,比政策條文更管用。”令人欣喜的是,該村連續三年保持12345投訴率全鎮最低。這一實踐成效表明,只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時創新民主實踐形式,就能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富成效。
多元共治: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的“外岡樣本”
"三駕馬車+老大人"協同治理機制
喜泉社區建立以"居社聯動、多元共治"為工作理念的居委統籌、老大人穿針、物業公司落實的工作模式,生動踐行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共同體的創新實踐。例如,在解決該社區29號樓垃圾亂扔問題時,老大人施亞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聯合物業安裝監控,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於問題解決全過程。該社區黨總支書記陸微曾表示,“老大人熟悉民情,能精准找到問題症結,是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力量。”這一實踐充分彰顯了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顯著優勢,目前已作為典型經驗推廣至全鎮各居村的樓道。
"新老居民融合"共治計劃
針對社區居民中新上海人佔比高的現狀,景苑社區開展"老大人帶新鄰居"行動。老大人郭偉明通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幫搬家、教分類、傳家風"三步法為社區新居民提供服務,從而使得新居民的社區參與率大幅提升。外岡鎮社工辦副主任張敏超向我們介紹說,“老大人的‘熟人權威’是打破社區冷漠的關鍵。”這一實踐表明,隻有堅持黨建引領下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才能讓新老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強獲得感和歸屬感。
基於"五社聯動"的資源整合行動
恆雅社區基於“五社聯動”理念,充分整合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的優勢。例如,在幫扶獨居老人方面,老大人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每日敲門"制度,僅在2024年就成功預警3起突發疾病事件。社區黨總支書記陳黎介紹,“熟人社區有些事是很好說的,通過不同於傳統的方式,比如說不像我們這種以工作上面的這種方式,以他們做熟人社區,就可以更好地去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結語:基層治理的 “人民邏輯”
外岡鎮“老大人”的實踐,本質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創新探索。這些平均年齡近七旬的“老大人”,採用“熟人社會”的智慧不斷破解“陌生人社區”的難題,將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持續轉化為治理效能,從而讓文化認同成為治理紐帶,使民主協商成為治理常態。他們的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基層治理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創舉,只要把“人民”放在治理場域之中心,充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就能在細微處見真章,在平凡中見偉大。當越來越多的“李建文阿姨”“浦文清老師”等社區積極行動者日趨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超大城市的基層治理,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民之光。
[ 作者:俞祖成,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城市基層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明慧,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城市基層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