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上海的“全球使命”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今天開幕。
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規模最大、專業度最高、影響力最強的頂級盛會之一,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題、內涵和形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上海、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態勢的變化。
今年背景更為特殊。三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了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對上海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實效給予肯定,並要求上海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由此理解以“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為主題的本屆大會,不僅要談“人工智能之於上海”,更要思考“上海之於人工智能”。
換句話說,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使命,不只是服務地區經濟發展,更要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治理與合作。
一
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辦的2018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剛剛興起。那年12月,以絕對優勢征服了圍棋、日本將棋和國際象棋的“阿爾法零”登上《科學》雜志封面。但總體上,技術方向仍在規劃,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顯現,各家企業和機構的布局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行業尚需進一步引導和激發的方向。
到了2025年,ChatGPT興起已近三年,令人興奮的大模型產品和各類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幾乎每個人都在聊AI、用AI——人工智能已經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一點,從大會主題的變化也能看出。2019年到2023年,每一屆的大會主題均以“智聯世界”為前半句,這指向的是AI應用廣泛的特性。而今年,大會宣告,我們正式進入了“智能時代”。
從上海看,人工智能產業在8年間迎來飛速發展。特別是在大模型興起后,上海抓住這一關鍵環節,建設了以“模速空間”為代表的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並以其為牽引,快速高效地完善從芯片、算力、算法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看一組數據對比:2018年,上海人工智能企業約1000家,從業人員約10萬人,產業規模1340億元﹔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企業已超10000家,從業人員近30萬人,佔全國1/3,上年產業規模逾4000億元。
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列出4家“與DeepSeek同樣值得關注的中國大模型企業”,其中兩家位於上海。一季度,上海AI產業規模同比增長29%,利潤增長65%。人工智能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可以說,上海AI產業的技術能力、產業規模,均已擁有較強的基礎和優勢。
二
當然,人工智能涉及大量相當前沿的探索,也勢必會遇到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
比如技術風險——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被濫用於制造虛假信息,“AI幻覺”悄然侵蝕互聯網,自動駕駛暗藏安全隱患,平台算法困住司機、外賣員……即便不談AI毀滅人類的極端情景,也有海量案例提醒我們技術帶來風險的可能性。這是人工智能“天性”使然,其自主學習和持續進化的能力(有時甚至是在“黑箱”中),可能超出開發者的預期,演化出不可預測的風險。
還有就業威脅——隨著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部分工作崗位尤其是程序性、重復性的崗位面臨替代風險,新誕生的崗位面臨數量不足、供需失調,進而帶來就業壓力﹔
還比如技術封鎖——個別國家將科技問題政治化,試圖通過技術封鎖和遏制形成創新壁壘,阻礙其他國家平等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享受人工智能紅利……
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勢必要直面挑戰。但換個角度看,這些風險挑戰,給了上海主動作為的方向和空間。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題是“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這一理念已寫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的決議,成為國際社會廣泛的共識。去年會間首次舉辦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也是中國落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的一次重要行動,旨在搭建開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國際交流合作平台。
今年,大會將再次舉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還要發布《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合作倡議》。要讓開源合作倡議有分量,首先自身要有較強的技術能力,這是上海的底氣。而以開源為紐帶,上海要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共商技術創新路線,共促技術成果賦能,共建開放包容社區。
三
以“全球”為使命考量人工智能,對上海來說,有著相當深遠的意義。
一來,這有助於從國際社會的需求出發,牽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向著更有潛力、更有未來的方向進一步發展,減少走彎路的可能。
二來,代表國家引領人工智能國際合作,方能增強國家在變革中的話語權、主動權。這與上海承擔的國家戰略使命息息相關。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正如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也將滲透進千行百業。
本屆大會的會前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一個案例:中國科學院和企業聯合開發“愚公”智慧礦山系統,助力海外採礦業提升效率、降低耗電量、減少作業人員。除了採礦業,在交通、醫療、制造等領域,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均能有所作為。如果能以之為抓手深度嵌入全球各行業,輻射出的影響力將不可估量。
從大環境看,國際社會正呼喚一個或多個強有力的角色推動各方加強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准的對接協調,彌合智能鴻溝,形成治理框架。上海要建設“五個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當然要在這方面佔得一席之地。
但要實現這一遠景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正視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高端芯片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加倍努力,抓緊提升。比如進一步放大超大城市的海量應用場景優勢,加緊實施“模塑申城”方案,加強應用牽引作用。又比如,盡快探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准則,以及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等。
簡而言之,起點要高,眼光要遠。做好了,才能“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胡幸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