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地鐵站外馬路竟成“蓄車場” 交通秩序混亂

莘庄地鐵站北出口外,交通秩序陷入混亂
站外馬路竟成了“蓄車場”
隨著鐵路莘庄站的啟用,莘庄站躍升為上海西南大型交通樞紐之一。然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最近收到市民反映,稱人氣提升后,莘庄站的交通管理面臨巨大挑戰。他發現,地鐵站北出口外的道路長期被出租車、網約車和電動三輪車佔據,“有時長隊甚至排到下一個紅綠燈”。很多車輛只能被迫在路中央“急剎卸客”,行人、非機動車在車流中穿梭,不乏安全隱患。
站外馬路為何成了“蓄車場”?記者實地走訪。
“禁停標識”成了擺設
7月10日早8時,莘庄地鐵站北出口挨著的莘建東路上,10余輛出租車沿著路邊非機動車道一字排開,等候接客。地鐵客流給他們帶來了不錯的生意。剛從地鐵站出來的市民洪女士徑直走向出租車等候區。在簡短的交談中,她告訴記者,公司距離此處大約2公裡,她常常打車前往,此前都是提前在手機上叫網約車,上個月偶然發現站口等客的出租車逐漸增多,為省去等車時間,便干脆選擇乘坐出租車。記者在現場看到,像洪女士一樣的乘客不少。
只是,“翻台”的速度遠比不上蓄車速度,前車剛走,后面的車便立馬接了上來。現場巡邏的交通協管員快步上前提醒:“師傅,這裡不能停車!”車窗降下,司機擺擺手:“好好好,馬上就走。”十幾分鐘后,這輛出租車又拐回到出站口,隊伍長度絲毫不見縮減。
與出租車搶資源的,還有網約車、電動三輪車、摩托車等。尤其在早晚高峰,這些車輛集聚在莘建東路上,擠佔了原本的非機動車道,再加上西側的人行道因施工縮窄,不少行人和非機動車干脆被擠到直行車道上。“每次走這段路都心驚膽戰,感覺隨時會被車蹭到。”乘客齊先生描述,上周曾目睹一輛網約車在非機動車道上急剎接客,車輛幾乎擦著行人的衣服。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莘庄站北出口上演。不過,記者留意到,路中懸挂著“全路段禁停”的標識,現場還有多個電子攝像頭,但違停車隊仍舊綿延百米。
“陣痛期”考驗城市管理
“剛把這邊的車趕走,兜一圈回來,那邊空出來的位置馬上又被新車填滿了。”交通協管員向記者訴說他的無奈。盡管現場安裝有3個交通攝像頭,可其中兩個朝向施工圍擋,唯一對准路口的設備卻沒有抓拍功能,“附近在施工,停車抓拍系統就一直沒有啟用”。每天早高峰的兩個小時裡,幾乎要勸走數百輛違停車輛,“沒有電子抓拍,光靠勸說治標不治本”。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協管員所說的施工項目,是“TODTOWN天薈——地鐵大平台工程”,也是莘庄地鐵站上蓋綜合開發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場可看到,圍擋和設施已將原本的道路空間切割得支離破碎,路口中央,兩根直徑約1.2米的水泥柱赫然矗立,左轉車輛不得不小心繞行,客觀上也加劇了該路段的交通組織壓力。
莘庄站北出口的亂象,其實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巨大的通勤換乘客流、施工導致的物理空間壓縮、電子監管系統的暫時失效。
工程建設未來還將持續,難道交通秩序還要這樣混亂下去嗎?
市民洪女士說:“我們理解城市建設,但理解不等於接受長期的無序和安全隱患。施工是必要的,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的出行安全也需要被關注。”不少市民認為,面對施工帶來的“陣痛期”,還是要有更為精細和有力的交通管理方案。在實現未來莘庄樞紐藍圖前,如何保障當下每一位途經莘庄站北出口市民的安全與順暢,考驗著城市管理的智慧。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宋端儀 記者 栗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