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幾個月未接到一單,“陪診”訂單都去哪兒了?

2025年07月21日16:11 |
小字號

興沖沖報名考取陪診師技能証書,幾個月裡竟沒有接到過一筆訂單

學員質疑:“陪診”訂單都去哪兒了

在社交媒體平台搜索“陪診師”一詞,聲稱月入1萬元到10萬元的比比皆是,相關培訓機構的宣傳也往往與“高收入”挂鉤。

然而,考取陪診師技能証書的市民反映,興沖沖地報名、考証數月后,竟沒有接到過一筆訂單。他們很困惑:到底是市場需求沒那麼大,還是獲取訂單的渠道沒有打通?現實的落差讓他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陪診師培訓市場。

花費1780元培訓考証

“陪診師”在官方的解釋中,是指經過一定時長的培訓,運用基本健康衛生和護理知識等相關技能,陪同並協助老年患者接受醫療診治的人員。在市民沙女士看來,從事中醫養生行業的她做陪診師再適合不過。今年2月,她和朋友一同報名上海明天培訓學校推出的陪診師課程,統一收費1780元。

據工作人員介紹,課程主要分為3節理論課、1節實操課,考核通過后就可以獲頒陪診師職業技能証書,之后還可以挂靠在平台接單。証書被官方平台承認,還可以直接打通接單渠道,讓不少學員滿懷期待。

培訓課程並不難,甚至在部分學員眼中“過於基礎”。“理論課講的內容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隻有一小部分講技能,比如一些急救知識。實操課上,現場1個老師在幾十個學員面前演示,談不上實操,更像參觀。”有學員表示,手中都沒有專業教材,只是收到一份A4紙打印的資料。本以為能學到醫療相關知識,對於一些患有常見疾病的老人有不同的陪診方式和注意事項等,但課程的信息含量很低,甚至兩節課程有一半的內容是重復的。

陪診師培訓的通過率非常高,學員也都陸續拿到証書。但一系列問題來了。該証書蓋有浦東新區養老服務和產業促進會、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以下簡稱“零工市場”)以及上海明天培訓學校三個章。但學員發現,無法在官方平台查詢到証書信息。所謂的派單也並非在平台上進行,而是掌握信息的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在微信群發布需求。這部分人工派單來源於平台和街道陪診卡的需求。真正能實現客戶自主下單、陪診師接單模式的是零工市場開發的“安老護頤陪診師”小程序平台。

然而,不管是哪種渠道,派單數量都十分有限。3個多月裡,人工派單數量很少,一發布便被一搶而空。而“安老護頤陪診師”小程序開發不久,市場知曉度並不高。對此,一部分學員十分失落,直言沖著高收入而來,卻被培訓機構夸大宣傳誤導。

陪診供需難以平衡

7月14日下午,記者以報名者的身份前往浦東成山路578號4樓的明天培訓學校,現場“陪診師、養老護理”的海報十分醒目。學校位於一裝潢市場4樓,一排店面組成教學辦公場所,一台電視循環播放陪診師項目的宣傳視頻。工作人員讓記者在報名處的一間屋子內等待,桌上放著厚厚一疊報名單。最近報名的一期已在7月12日開班,再上一個開班日是7月9日。

由於負責報名的老師不在,記者找到教務處工作人員,對方桌上放著一批批學員証書。她提到,學校從2月份開始做陪診師培訓,由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負責后續派單。學校是浦東地區唯一面向社會招收學員的機構,其他機構如上海開放大學招收的是街道社區裡的社工、志願者。“我們現在還是面向社會的,將來還招不招不知道了。”並宣布7月19日將會再開班,讓記者抓緊報名。

一邊是高漲的報名熱情,一邊是稀缺的陪診訂單。不少學員困惑,訂單都去哪兒了?

“陪診行業存在復購率特別高的現象,去年6月開始統計的數據中,有一對老夫妻回購了30多次,認定一個陪診師。相對地,新人接第一單就沒那麼容易。”浦東護理行業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張燕說,據她估算,浦東地區目前每個月的陪診需求二三百次,一天不到10次。而僅零工市場掌握的持証陪診師就已達400多人。有一半老客戶會默認選擇熟悉的陪診師,即直接電話聯系解決。比如在醫院入駐的全職陪診師兼志願者,往往是老客戶的選擇﹔還有一部分由社區附近固定駐點的志願者、社工消化,剩下的1至2單才會通過平台下單。

“還有些老人不大會用手機,選擇線下下單,才會出現前期在微信群人工派單的情況。經過技術優化,目前,所有線下的訂單全部同步線上,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張燕補充道。

由於線上下單數量有限,效果如何仍待時間檢驗。記者了解到,相關平台的下單數據已和安老護頤平台初步打通。在官方平台上,已提示了“陪診助醫”入口。陪診服務分為198元起的陪同就醫和280元起的專業陪同。市民需要先填寫初步個人信息和就診信息,再預支付費用,等待具體的陪診人員接單。界面上看不到相關陪診師的個人情況,只能查詢陪診師職業技能証書。在安老護頤平台也能下單,該平台增加了陪診師的個人信息頁,帶有是否持証、急救技能、從業時間、掌握語言等標簽,給了市民更多主動權。前者是功能全面、受眾更廣泛,后者是功能單一但界面更友好,兩者之間如何取長補短,可能需要各方加強整合和協同。

希望各方持續完善工作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以前的陪診大部分是黃牛,各有各的門路,包括一些專家號資源。如今市面上大部分陪診公司做的本質上是異地就醫,即代挂號,收費比較高。因為“陪診”概念火爆,不排除這些披著馬甲的黃牛重新炒作,影響了人們對陪診師收入及需求的真實認知。

今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與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希望通過試點,發展一批規范提供陪診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和陪診師隊伍,探索形成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流程、收費機制和監管舉措。

不僅僅是明天培訓學校,一些相關的養老協會、學校等社會團體都在開設陪診師課程、自制証書。記者比對發現,不僅培訓內容不同、課時不同,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實際上,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已經開設了醫療陪診顧問的培訓項目。凡參加培訓並考核合格者,証書信息可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網查詢。因此,明天培訓學校所發的証書僅能作為接受技能培訓的結業証明,無法在國家平台查詢到証書信息,不具備法律效力。

“由於訂單量不多,確實引發部分學員對學校開設的陪診師項目的懷疑。”浦東養老服務和產業促進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抓住試點機會,社會各界都在積極嘗試,探索人才培養、對接市場的經驗。由於陪診行業規范發展還在起步階段,大家對於培訓到什麼程度、是否要分等級培訓等都沒有明確細化的方案。

張燕坦言,作為陪診師考評員,明天培訓學校的陪診師項目合格率大約在90%。“上崗前,零工市場還會進行指導,並繼續根據市場反饋進行考核和篩選。”她認為,當前的三方合作是有益的嘗試,能一定程度幫助陪診師減少職業風險。如果廣大學員對課程質量、考核方式、派單流程有意見或建議,可主動向他們反饋,各方將會一起持續完善工作。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車佳楠)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