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社區工作者,是如何成為“六邊形戰士”的?

2025年07月21日17:10 |
小字號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既是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又是安全守護者、活動策劃師,偶爾還要負責數據統計和心理輔導。他們就是社區工作者,被居民親切地稱為“六邊形戰士”。

上午9點,記者在石化街道東泉居民區“逮”到了正准備要去走訪居民的張思怡——這位兩年前入職的00后社區工作者,是居委會的“老幺”。還沒來得及寒暄,她就帶著記者開啟了暴走模式。

張思怡告訴記者,東泉居民區下轄三個小區,因此走訪一圈下來步數要上萬,但對她來說已是常態。張思怡表示,最讓她頭疼的不是走路,而是如何和居民溝通。作為一名不怎麼擅長方言的“I人”(內向型人),每次開口前她都需要在心裡打一遍草稿、做足心理准備。

“蔣師傅你好,在家嗎?”說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方言,張思怡敲開了居民蔣老伯的家門。走進蔣老伯家中,張思怡迅速拿出消防安全宣傳材料准備介紹,但社區工作“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蔣師傅打斷張思怡,提出了困擾他的問題——手機連不上家裡的網絡了。

找到路由器、反復嘗試密碼、找到出錯原因......不到5分鐘,原本“罷工”的網絡重新連接成功。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后,是年輕社工必備的“十八般武藝”,也搭建起了社工和居民之間的信任橋梁。

走訪結束后,記者隨張思怡來到居民區黨群服務站,這裡正在舉辦一場面向居民的AI技能培訓活動。作為活動組織者,張思怡不僅要負責策劃、聯絡和簽到等工作,還要進行圖文記錄。經過兩年歷練,這位曾經的社區“小白”已成長為居民信賴的“多面手”。

居民李月華告訴記者“小張剛來的時候,我還在想,現在這麼年輕的小姑娘來社區工作行不行啊,感覺搭不上邊啊。但實際上接觸下來,我發現是其實小張特別熱心、有愛心、有耐心,適應社區工作特別快。”

“小張是我們這兒年齡最小的社區工作者。我們小區物業費之前漲價,需要統計很多數據,她是統計的主力隊員,反應快、手腳快,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居民高慧娟說。

如何在繁忙工作中保持熱情?張思怡有她的獨門秘訣——用喜愛的事物裝點辦公空間。她的桌面上擺放著精心收集的動漫周邊,還有記錄工作日程的萌趣日歷,這些暖心小物正是她保持工作動力的快樂源泉。

而要成為“六邊形戰士”,邊磨煉邊學習是關鍵。今年初,張思怡作為石化街道社治主理人之一,牽頭“眾治π——‘泉管家’物業善治聯盟”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調研摸清居民需求,穩步推進社區微改造,並整合社區資源開展培訓,實現了從個人到團隊的能力躍升。

“作為一名00后,我覺得我的優勢是年輕有沖勁,做事富有激情,成長於互聯網時代思維也比較活躍,接受新事物較快,各類數字工具比較熟悉,能夠快速響應和適配社區的新需求。當然,我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比如年紀輕、閱歷淺,在處理具體社區事務時容易露怯。那些蘊含在柴米油鹽中的微妙人情世故,仍需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體會。”在問及優勢和不足時,張思怡自我總結。

和張思怡不同,擁有十余年基層工作經驗的朱涇鎮西林街區黨支部書記,鳳翔居民區黨總支委員、居委會委員倪杰,則以出色的溝通能力和沉穩的處事風格著稱。在走訪街區商戶的過程中,這位85后書記充分展現了他的親和力。

工作中,倪杰始終將商戶訴求放在首位,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確保每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在他的帶動下,今年4月,公園路創新推出“一店一線”管理模式,通過科學劃設彩、紅、黃、藍四類經營標線,精准匹配商戶鋪位和經營特點,不僅大幅提升了街區秩序,還陸續贏得了商戶的好評。

商戶王林坦言:“起初對整改確實有些抵觸,但看到街區環境改善后客流明顯增加,才體會到倪書記的良苦用心。最讓我感動的是新店開業忙不過來時,他帶著同事幫我們吆喝賣西瓜——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我感覺我們更像是朋友了!”

對於收集到的問題,倪杰還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問題處置機制:走訪后立即組織專題研判,制定精准方案,並通過“進度條可視化”實時跟蹤問題整改情況。這種閉環式工作模式既提升了處置效率,又增強了商戶信任,而倪杰和商戶之間的相處模式,也常常讓同事學到頗多。

“他處事老練沉穩,面對情緒激動的商戶時,他總能在三秒內調整好狀態,用一句‘天氣太熱上火了吧’巧妙降溫,這種化干戈為玉帛的本事,讓我們都佩服不已。”西林街區工作人員孫琪這樣評價道。

作為資深社區工作者,倪杰始終保持著創新求變的工作態度。今年,他嘗試將AI技術融入日常工作——運用智能工具生成思維導圖梳理半年工作成果,顯著提升了總結效率。同時,他深諳基層工作精髓——在創新工具應用的同時,還要注重把握工作的時度效。

採訪中,倪杰分享了他的工作心得:“我們通過走訪發現商戶有忙閑規律——忙時不便打擾,閑時正好交流。抓住他們歇腳聊天的空檔,用真情實意溝通,既講道理也講情分,這樣自然就打成一片了,很多問題和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除了自我學習提升,系統培育同樣重要。2025年恰逢金山區社區工作者隊伍成立10周年,今年以來我區通過舉辦職業能力競賽、組織跨區域經驗分享會、開展居民區開放日活動、借助黨建引領網格治理訓練營等一系列舉措,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在群眾工作、組織動員、依法辦事、矛盾調解、應急處突、協調溝通、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著力鍛造新時代社區治理生力軍。

“接下去我們將重點推進區級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實施細則的修訂,進一步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持續增強社區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區委社會工作部基層治理指導推進科科長丁麗珍表示。

記者手札

社區工作者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既是政策落地的執行者,更是居民冷暖的感知者。從00后社工張思怡的數字化賦能,到資深書記倪杰的“時度效”工作法,我們看到新時代社區工作者正在用創新思維和務實作風破解治理難題。

隨著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也希望進一步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體系,完善“傳幫帶”機制,強化數字技能培訓,同時建立科學的容錯激勵機制,讓更多“全科型”社區工作者在基層舞台上施展才華。

(來源:i金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