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夏季溫度呈上升趨勢 “史上最熱”將成常態

“史上最熱一年”將成常態
今年夏天,國內很多地方為何這麼熱?記者昨天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馬建。這位研究氣候變化動力學和海氣相互作用的科學家預測: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大背景下,未來夏季溫度整體呈上升趨勢,“今年是史上最熱一年”將成為常態。
馬建分析,今年夏天的極端高溫由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多重氣候異常疊加導致,包含熱穹頂效應、副熱帶高壓異常增強、海洋熱浪反哺、城市熱島效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所謂熱穹頂效應,是指高層大氣熱高壓停滯並與附近低壓形成穩定的Ω型環流,將熱空氣封閉在一個區域內,阻止冷空氣進入,使溫度持續升高。在熱穹頂形成過程中,地面熱空氣上升后被上層高壓壓回地表,形成熱量累積的閉環。這種現象常伴隨少雨和空氣污染,多發生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大氣蒸籠”形成后,空氣每下沉100米,氣溫就升高約1℃。今年夏天,這一效應在華北、黃淮等地尤為顯著,導致地表溫度高達55℃—70℃。
此外,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今年夏天呈現偏北偏西特點,較常年覆蓋范圍擴大30%,形成持續性下沉氣流。因此,高壓系統非常穩定,抑制雲雨形成,北京等地連續無雨日數達到歷史同期極值,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天氣。
“在科學原理上,副熱帶高壓增強與熱穹頂效應差不多,都是由氣流下沉引起的。”馬建說,氣流下沉時,所受到的大氣壓力會越來越大,導致空氣壓縮。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空氣壓縮時做負功,產生熱量。
海洋熱浪反哺也是引發極端高溫的一個因素。這種現象是指海洋水溫在一段時間內顯著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通常持續數天至數周。它由大氣環流、洋流變異或季節性變化驅動,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近期研究發現,地中海西北部海域的溫度較常年升高5℃,通過水汽輸送加劇了歐洲和我國北方高溫。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周邊海域水溫偏高,增強了大氣環流的穩定性。
對大城市居民來說,城市熱島效應也是夏季高溫的重要原因。空調等人工熱源使中心城區溫度比郊區更高,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形成一個高溫區。在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的夜間氣溫較郊區高4℃—6℃。研究顯示,熱島效應可使城區極端高溫發生概率升高40%。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俞陶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