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兩名“90后”女生在金山鄉村,用音樂開啟了一場…

2025年07月04日17:33 |
小字號

上周末,在朱涇鎮新涇村的村口廣場上,一場由鄉村藝術平台“隔壁”舉辦的夏夜彈唱會舉辦。傍晚時分,27歲的Lily輕輕撥動吉他琴弦,調試著音准。“隔壁”平台主理人張林莉說:“夏天傍晚6-7點是村民最鬆弛的時候,孩子們放暑假回到村裡,大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這個時間段最適合舉辦戶外活動。”

作為土生土長的朱涇人,這場活動的主角Lily有著不尋常的經歷。大二那年,她偶然參加了尼泊爾的志願者項目,在加德滿都山上的幼兒園裡,她發現教育在這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時候是一種關於照料與陪伴的存在。一個七歲的女孩聽聞她來自中國,便唱起《一閃一閃亮晶晶》的中文兒歌,這個瞬間讓她陷入深思:“我們帶來的這些文化內容,是否真的觸及了孩子們的需求?”

在韓國女子大學交換期間,她帶著錄音筆去聽女性文學課,被羅蕙錫《慶姬》中女主角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深深觸動﹔在摩洛哥的刺繡班裡,一位叫Fatma的離婚再婚孕婦,雖然交流不易,卻用專注的眼神傳遞著對生活的希望。這些看似碎片化的經歷,漸漸在她心中拼湊出一個清晰的認知:真正的連接不在於改變對方,而在於找到彼此都能共鳴的節點。

“就像在尼泊爾,我們和孩子們雖然語言不通,但音樂和繪畫卻能成為共同語言﹔在摩洛哥,Fatma雖然不懂英語,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能真切感受到。”Lily說。這些跨文化經歷讓她明白,與其執著於輸出自己的認知,不如尋找那些能自然引發共鳴的切入點。

正是這份領悟,讓她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這些經歷就像拼圖一樣,讓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Lily撫摸著吉他光滑的琴身說道。如今她過著“雙軌制”的生活:工作日在市區的韓企做戰略分析,周末則雷打不動地與樂隊排練、回金山教琴。這種看似割裂的生活節奏,反而讓她找到了連接城鄉的新方式。“音樂就像一條隱形的絲線,把我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串在了一起。”

當晚的彈唱會上,當《稻香》的旋律在晚風中流淌時,搖著蒲扇的老人雖然聽不懂歌詞,布滿皺紋的臉上卻浮現出會心的微笑,粗糙的手指不自覺地跟著節奏輕輕打拍﹔專程從城區趕來的年輕人,明知傍晚可能有雷雨,仍堅持赴這場田園之約。

農村老人與城市青年並排坐在長板凳上,這種不太常見的反差感在當下卻意外和諧。這種場景恰好印証了主理人張林莉的理念:“音樂是超越語言和身份的媒介,那些音符、旋律、節奏本身就能在人和人之間搭起一座無形的橋梁。”

“隔壁”平台一直在嘗試用最質朴的方式連接城鄉。從用籬笆做展架的攝影展,到讓不同方言相互碰撞的鄉音課堂,再到這場即興隨性的村口彈唱會,她們用行動証明:當城市與鄉村真正對視時,碰撞出的不是隔閡,而是意想不到的共鳴。正如Lily在訪談中所說:“去遠方不是為了逃離家鄉,而是為了學會用更溫柔的眼光回望。做志願者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懂得每個生命都值得被認真看見。”

演出結束后,有村民拉著Lily的手問下次什麼時候再來,也有年輕人圍著張林莉詢問如何加入志願者隊伍。這些自發的互動讓張林莉更加確信:“鄉村從來不缺熱愛藝術的觀眾,隻缺一個讓他們發聲的舞台。”而對Lily來說,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次演出,更是她將海外經歷與家鄉聯結的實踐,就像在摩洛哥感受到的那樣,當Nadia媽媽幫她翻譯課堂內容時,當Fatma要給女兒取名Lily時,她明白了真正的連接從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在對視的瞬間,彼此眼中都映照出對方最真實的樣子。

暮色漸深,村口的路燈一盞盞亮起。幾個孩子模仿著Lily彈吉他的動作,他們的笑聲和遠處傳來的蛙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個夏夜最動人的背景音樂。或許,這就是新一代年輕人反哺鄉村的方式:不是居高臨下的改造,而是帶著走出去的收獲回來,在熟悉的土地上播撒新的可能。就像張林莉說的,“當你不把改變當作目的時,改變反而會悄然發生。”

(來源:i金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